烟火徽味诗话长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9-26 09:45:57

皖山皖水,风光迤逦,物产丰富,食材纷呈。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流连沉醉徽风皖韵,也留恋沉迷其间的美味。即便是繁华丰盛一时的唐宋,那些行吟山水间的诗人们,也在平仄中留下韵味悠长的徽味之咏。

“北客多怀北,庖羊举玉卮。吾乡虽处远,佳味颇相宜。沙水马蹄鳖,雪天牛尾狸。寄言京国下,能有几人知。”宋高宗就曾问歙味于大学士汪藻,汪藻举梅尧臣《宣州杂诗》中的诗句对答。

徽味之美,久闻天下。以徽州山区特有的“沙地马蹄鳖”为主料,火腿等为佐料的清炖马蹄鳖,延续千百年的简约制作,炭火风炉小火细炖,风味天成,令人垂涎。而在皖北的宿州地区,因其为项羽与爱姬死别之地,也有一道以鳖为食材的传统名菜“霸王别姬”。一道汤菜,以鳖和鸡为主要食材,刚好对应了菜名里的“别”和“姬”。成菜后,鳖香与鸡鲜融汇,汤汁香浓,尝起来非常鲜美,鸡肉和鳖肉也被炖得酥烂鲜嫩。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童嘻笑牵人衣。”这是诗仙李白在南陵写下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诗句。

李白一生多次踏足皖南山水,他不仅纵情山水,且留恋此地的美食美酒。诗人尤喜烹鸡佐酒,热情好客的百姓便也常用土鸡做成美食招待李白。为纪念李白,当地民众将李白喜食的一道鸡肴命名为“太白神仙鸡”,一直流传下来。太白鸡是土鸡与猪蹄合炖而成,重辣、重麻,却汤鲜肉香。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这是李白在其《秋浦歌》中的诗句。

在池州,有一条自南向北贯穿池州汇入长江的河流,叫秋浦河。由于杜牧等众多文人曾在河边驻足,特别是李白五到秋浦,留下了四十多首瑰丽诗篇和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它被称为“流淌着诗的河”。“桃花流水鳜鱼肥”,秋浦河盛产鳜鱼。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食秋浦鳜鱼,盛赞水好鱼美,封其水为鳜池,因“鳜”与“贵”同音,遂改秋浦县为贵池县。唐、宋时期,李白、杜甫、杜牧、岳飞等文人墨客、风流人物都曾在贵池品食鳜鱼,宋诗人杨万里品尝秋浦河鳜鱼后,留下“一双白锦跳银刀,玉质黑章大于掌”的美句。

唐天宝十三年,李白游历皖南,行至贵池万罗山清溪河,流连驻足于此地迷人的景致,每日在河边的桂花树下垂钓。潭深、水美、鱼肥。一日,诗仙收获数十尾花鳜,想邀好友共享,无奈已是日落时分,遂伴着金桂给鳜鱼稍加腌制。次日,太白邀三五好友对饮,釜中鱼香弥散,及至一箸入口,顿觉细嫩肥美、齿颊生香,鲜美异常,较之鲜鱼味道更佳。这道鱼鲜后历经千年传承,成为池州的一道名肴——太白花桂。

“天下众鳞谁出右,淮南双玉忽尝新。”这是杨万里夸赞淮河白鱼的诗句。苏辙也有“梅生红粟初迎腊,鱼跃银刀正出淮”之赞。

安徽大地,长江、淮河贯穿,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浩渺其间,鱼米之乡也呈现出风味各异的鱼鲜。淮河盛产白鱼,称淮白鱼,一直是淮上珍馐。因其通体鳞色雪白、体型修长扁平,又称白条、银刀。因其鱼嘴上翘,民间又形象地称它“翘嘴白”。淮白鱼最佳烹饪之法为清蒸,肉质细嫩滑润,味道最为鲜美。“亭上酒初熟,厨中鱼每鲜。”唐代诗人高适也在诗歌中为淮白鱼之美而赞。白居易有“衣缝纰颣黄丝绢,饭下腥咸白小鱼”的诗句。在巢湖周边,人们喜欢将体型小的白鱼腌制晒干待食。蒸干白鱼是最具环巢湖地方特色的吃法。将干白鱼切段放入陶碗,加入蒜末、姜末、红尖椒末和豆瓣酱,淋入一点猪油、香油,入饭锅焖蒸。饭熟鱼香,出锅的干白鱼热气弥散,扑入鼻息的是一种非常愉悦的开胃之味。

“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白居易还曾泛舟濉水,留下这样的佳句,也让濉水红鲤这道佳肴流传至今。

濉河古称濉水,是淮河的一条支流,蜿蜒流淌数千年。河中盛产的一种鲤鱼因其尾巴呈红色,所以叫红鲤。濉水红鲤,吃的是鱼的鲜味。将一尾肥美鲜活的鲤鱼宰杀,去鳞,抽取鱼腥线,收拾干净,以花刀切好,撒上芡粉,使得鱼肉鲜滑而不散,再放入滚烫的油锅以高温煎炸至骨酥金黄,大火爆香葱蒜末等调料。再将鲤鱼回锅,浇上料酒、酱油等调好的汤料焖烧收汁,一道喷香的皖北风味濉水红鲤便慰藉我们的舌尖。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李白夜游铜陵五松山作此诗。

当时,诗人借宿在一位山村妇人荀媪家,受到她的诚挚款待,有感而作《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描写了山村农家的朴素饭食。诗中的“雕胡”,就是“菰”,膨大的茎部可为蔬,俗称茭白。皖水之湄多茭白,特别是入秋之后茭白上市,成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一道美味。清代才子兼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有对茭白入肴的一段记述:“茭白炒肉,炒鸡俱可。切整段,酱醋炙之尤佳。煨肉亦佳,须切片,以寸为度,初出瘦细者无味。”

“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这是南宋理学家、诗人朱熹写的《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豆腐》,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

说安徽美食,自然不能遗落发源于淮南的豆腐。淮南豆腐,以淮河流域优质大豆、八公山清冽甘甜的古泉水泡制而成。八公山豆腐晶莹剔透,白似玉板、嫩若凝脂、质地细腻且韧,以清、净、香、雅著称,四季可食,老少皆宜,真正的名贯古今。莫道豆腐平常菜,大厨烹成席上珍。在这片豆腐的发明地,寻常豆腐被烹成了百种滋味、千般花样。煎炸烹炒、蒸煮炖烧,与荤搭、与素伴,无不适宜。去淮南,你不能不品味一番经悠悠时光打磨而成的淮南豆腐宴。

“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例缘乡味忆还乡。”行走皖山皖水,品味江淮美食,这些徽味悠长的吟咏,熨帖着我们的舌尖,慰藉着我们的乡愁,美丽着我们的心情,滋养着我们的生活。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