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将于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次用立法来规范和促进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法律制度的确定性,对冲未来产业的不确定性
“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价值性,同时存在长期性、不确定性、风险性和竞争性。”安徽省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张天培在发布会上表示,我省有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高品质科教资源、高层次人才队伍、领先的战新产业基础、丰富的应用场景,制定《决定》,确立未来产业发展原则等,有利于形成未来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制定《决定》,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坚定发展信心和耐心,以法律制度的确定性更好对冲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发挥立法职能,先后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取得了良好效果。制定《决定》,将有利于依法构建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良好生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接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场景应用牵引未来技术迭代升级
《决定》共17条,为我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奠定法治基础。《决定》明确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并存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原则和培育重点,《决定》明确,应当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前瞻布局等发展原则。同时,明确聚焦七大重点领域及方向,以及大科学装置催生的新兴产业。同时要求,根据新技术新趋势进行动态调整、梯次培育。此外,要求引导各地差异化、特色化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推进集聚集群化发展。
《决定》明确提出,支持原创技术策源、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协同发力。《决定》规定,注重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原创成果供给。支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龙头企业创新引领,培育融通发展的未来产业企业梯队。推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协同创新,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
针对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决定》规定,加强应用场景保障,以场景应用牵引未来技术迭代升级、未来产品成熟定型和未来产业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加强人才要素保障,建立完善未来产业人才保障和激励制度。另外,还要加强资金要素保障,构建支持未来产业全链条发展的耐心资本体系。
针对未来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多,《决定》规定,要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合作。建立容错免责机制。
安徽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今年以来,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制定《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协同布局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接下来,省发改委将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完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遴选更新机制和未来产业培育链路,打造创新引领、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未来产业体系。
我省将推动产业先导集聚。培育未来产业“新星企业”,推动企业梯次成长。同时,依托“科大硅谷”,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创新创业综合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大硅谷改革经验”。
近年来,省科技厅也围绕未来产业方向,研究制定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及若干政策、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省级层面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量子、通用人工智能等纳入国家战略布局。同时,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1家,布局建设安徽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安徽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44家。
目前,我省量子核心企业数居全国第一,合肥量子信息未来产业指数排名全球第二(据国际咨询机构ICV统计);建成全国首个国产万卡大模型训练算力平台“飞星一号”,推动星火认知大模型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超前布局一批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形成未来产业“根技术”优势。围绕打通科技成果研发、中试验证、转化孵化等创新全链条,未来三年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等100家左右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已有高能级创新平台与未来产业平台体系融合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