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环保世纪行】马鞍山:已目视观察长江江豚49群次,109头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10-29 16:33:10

一组名为《江豚回家》的雕塑新近在马鞍山市滨江文化湿地公园江豚湾落成,成为当地市民在长江沿岸游玩时拍照的打卡点。记者日前随省人大“江淮环保世纪行”集中采访活动在马鞍山市了解到,该市积极投身“长江大保护“,一体推动长江两岸79公里岸线综合整治,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一度销声匿迹的“微笑天使”江豚又回来了,“水清岸绿、江豚戏水”的生态美景让市民流连忘返。

立法守护,109头江豚嬉戏长江

10月24日是国际淡水豚日,也是长江江豚保护宣传日。“江淮环保世纪行”集中采访活动当天走进马鞍山市滨江湿地公园,走访当地《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实施两周年有何成效及有益做法。

据了解,为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跨行政区域江豚保护体系,更好地提升长江江豚保护实效,2022年10月24日,我省马鞍山市与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协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正式施行。这是南京都市圈首次跨省域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

马鞍山市人大不断提升立法质效,做好长江大保护工作,贯彻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推进“小快灵”立法,探索协同立法;凝聚监督合力,组织检查调研,督促环境问题整改,并积极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成立环保专业代表小组,开展线上线下监督,提出专业意见。

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地开展长江江豚动态监测17次,目视观察长江江豚49群次,109头,进一步掌握了长江江豚在马鞍山水域活动规律。该市农业渔政执法部门加强日常巡护,与南京、镇江两市开展渔政联合执法,提升跨区联动水平,提高长江江豚综合保护能力。为丰富长江江豚饵料资源,还在长江岸线和主要支流开展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7次,投放鲢、鳙、草鱼等水产苗种957万尾。

长江东岸蝶变“城市生态客厅”

10月21日,大型现代黄梅戏《碧水东流》在合肥首演,取材于最早上岸的马鞍山市退捕渔民“三姑娘”的事迹,以小切口、小人物表现大时代的大变化,感动省城观众。

“在船上当渔民的时候,我的原名确实就叫三姑娘,身份证上也是这个名字。后来因为退捕上岸后的创业需要,才改名叫陈兰香。”作为长江渔民退捕转产的典型代表,陈兰香告诉记者,她上岸后成立了三姑娘劳务服务公司,吸引9户退捕渔民参股实现“抱团发展”,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实现营业收入160余万元,2023年营业收入近200万元,分红18万元。

渔民成功上岸,长江生态美景再现。马鞍山市以当地薛家洼为突破口,精心组织实施12.7公里长江东岸的大整治、大修复、大保护,实现了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的美丽蝶变。

“滨江不见江”,说的是十多年前,这里曾经货物码头扎堆,小化工、小冶炼企业聚集。而通过彻底整治,如今这里成为城市湿地公园,江波浩淼、芦苇荡漾,常有江豚于此翻腾嬉戏,白鹭、大雁等鸟类觅食休憩,长江岸线马鞍山段的美丽风景一览无余,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地”。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