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马庆:在田间地头上好育人大课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10-31 16:17:08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庆,主要从事玉米分子遗传育种研究。自2008年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他就和玉米生产“绑”在了一起。在他眼中,学生就是一粒粒玉米粒,要用心呵护成长成才;玉米就是丰收的事业,要潜心钻研攻关;农民就是一个个老朋友,要尽己所能服务奉献。 

电脑里种不出好玉米 

“作为农业高校学子,尤其要注重学用结合,理论知识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和升华。”在马庆的授课理念里,即便是专业基础课程的讲授,也一定要结合实际和实践开展。 

在教学中,他注重课程素材的收集,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向专家同事请教、主动获取最新前沿知识等多种方式,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把课程内容转化为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欢。“上生物育种综合实验课程时,马老师带我们到农萃园,现场给我们讲授玉米授粉知识,手把手指导我们查看玉米生长情况。”2023级生物学学硕班学生严海东说,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对专业学习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电脑里种不出好玉米”,这是马庆经常跟同学们说的一句话。他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玉米大田化作三尺讲台,将知识传授融于实践锻炼。 

课堂之外的马庆,亦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即使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搞研究,只要学生有问题,他总会耐心地答疑解惑,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

2008年入职以来,他先后承担《普通遗传学》《基因工程》《分子育种学》《生物技术概论》《普通遗传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平均教学量达300课时以上。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先后编写《玉米自交系一般配合力测定实验》《基于SSR技术的玉米DNA指纹差异分析实验》《遗传学野外实习》等教学大纲并承担教学任务,在学生评教中连续多年获评“优秀”等次。  

怕吃苦做不出真学问

安徽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热资源充沛,但是玉米苗期涝渍、花期高温干旱、后期阴雨寡照、锈病等生物及非生物逆境灾害高发频发,抗逆性玉米品种匮乏,影响玉米产量。  

工作十多年来,马庆潜心探索和研究玉米育种,希望选育出抗逆高产品种,改变玉米种植困境,带动农民丰产丰收。他和团队成员以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为主攻方向,构建复合杂优新模式,持续改良核心种质,建立多基因聚合杂交、表型与遗传背景分子标记联合选择、大群体早代测配、逆境多点穿梭、生态适应精准评价的定向选择育种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抗逆育种新模式。   

多年来,马庆发表相关科研论文20余篇,先后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合作奖1项、二等奖1项,发布安徽省主推技术4项,被授予“2024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选育出CM1、CM37两个骨干自交系以及安农591、安农102、安农105、安农216、安农218、安农876等多个抗逆性突出、丰产稳产的国家和省级玉米新品种,累计成果转化经费500万元以上,推广面积突破4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

不到田间解决不了大问题

皮肤黝黑,衣着朴素,说话和气……在种植户们眼里,“马教授比农民更像农民”。“马教授每年都要来我们这很多次,每次下车都是直接下地,一点教授的架子都没有。”临泉县种植大户陈金认为,马庆是他见过的最朴实的教授。“玉米种植都是在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老百姓都热得待不住,马教授从来都是汗流浃背坚持到最后。”

陈金记得,马庆经常驻扎在农村,一个村一个村地为老百姓开展玉米种植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却从没吃过老百姓一顿饭。在马庆的指导下,当地玉米抗逆生产技术到位率稳步提高,每亩产量平均提高了50公斤。

为了搜集抗逆种质资源,马庆连续多年深入大别山区寻找当地农家品系。为了选育优良自交系,他每年像候鸟一样往返于海南、宿州等基地,一年至少有8个月时间在基地。工作15年来,马庆有12个春节在海南的玉米基地度过。按照海南当地大年初一不生火烧饭的习俗,马庆和团队成员只能带上方便面、矿泉水,在玉米地里过新年。

“我来自农村,体会到农民的艰辛。我们搞农业研究的,一定要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把科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十多年来,马庆几乎跑遍了安徽省淮河以北玉米主产区的每一个县,将科学技术带进田间地头,为我省玉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通讯员 周晓璇 图片由安徽农业大学提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