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诉讼的当事人不仅能收到传票、判决书等法律文书,还能收到一份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纸质或电子版的“法律馍馍”。凤阳县小岗村人民法庭将案件全流程嵌入普法内容,改“大水漫灌”式为“精准滴灌”式普法,提高普法质效。
一场诉讼双方得到法律普及
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业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人民法庭于2018年2月建成启用,法庭服务凤阳县沿淮河及花园湖周边6个乡镇86个村(社区),人口26万。
小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全国唯一以村命名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法庭辖区内凤阳县经济开发区是安徽省打造千亿级硅基产业基地和建设世界光伏之都的主战场。
近年来,小岗村人民法庭,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敢闯敢试、勇于创新,努力探索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小岗村法庭尤为重视日常普法工作,落实司法宣传责任,改革传统宣传模式,坚持日常个案普法,“庭审教育”成为标配。2020年,小岗村法庭被最高院授予“全国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2024年,法庭服务园区特色做法入选最高院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10月31日上午,在小岗村法庭内,一场民间借贷案件诉讼正在开庭审理,原告因被告欠款60余万迟迟未还而选择了诉讼途径。案件承办人小岗村法庭庭长王仕利在庭审中发现了双方当事人均存在法律意识欠缺的情形,在庭审中对双方进行了“庭审教育”。王仕利庭长当庭告知被告,要有契约精神,要有诚信意识,更要履行借贷合同约定的义务;同时,告知原告借钱时约定的利息不能超过法律规定,原告的约定利率超过法律规定的部分将不受保护,得不到法庭支持。
一场官司,王仕利对双方进行了普法,并在庭后向双方发送了相关法律知识,双方在被普法后均表示愿意接受调解,达到了良好的息诉效果。
“法律馍馍”贯穿案件全流程
为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法律文化需求,努力解决法律宣传供给质量不高、方式粗放等问题,小岗村人民法庭围绕案件、围绕庭审、围绕当事人大力开展分众化司法宣传,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在庭审中的“庭审教育”成了小岗村法庭的工作标配,充分用好送上门的当事人流量,提高审判附加值。针对查明的当事人违法、违反诚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法庭当庭批评教育、善意提醒,9成以上的案件法官都对相关当事人进行了法庭教育。
针对农村群众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和案件不同特点,小岗村法庭在办案的全过程,通过纸质或电子版向当事人及亲属提供与案件密切相关的法条、司法解释、案例等,向当事人持续推送正向信息流,在当事人周围形成正向信息圈,消除当事人信息盲区、认识误区、错误预期,促其合理决策,促成纠纷化解。
当地有一种传统的面食被大家称之为“馍馍”,而小岗村法庭推送的相关法条、司法解释、案例等就被称为了“法律馍馍”。
2022年以来,该法庭累计派发“法律馍馍”5000余份,受到当事人欢迎。
小岗村法庭还建立“判后答疑机制”,案件全流程嵌入普法内容,结合“个案”、“类案”不同特点,开展普法教育,做到“以案释法”,全力满足辖区企业和群众的法律需求,不断提升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缪老师再上“普法讲台”
小岗村法庭大力开展基层司法小微改革,聚焦政府需求、社会需求、群众需求,改作法、改作风,全面提升法庭工作质效,努力争创全国首批100家“枫桥式人民法庭”。
该法庭加强诉调对接、诉讼调解等工作,力争纠纷尽早化解、实质化解、低成本化解。2023年调解率达63%,居滁州全市人民法庭第一,息诉服判率95%,节约了当事人诉讼成本,减少了诉累。
小岗村法庭同样将普法宣传工作,贯穿于诉前调解阶段。
今年60多岁的缪永贤是当地一名退休教师,2022年被聘为人民调解员,主要负责诉前调解工作,目前,已办理了诉前调解案件 390多件。
“现在当事人外出流动比较多,通过互联网调解平台,当事人在外地不用回来,通过手机就可以线上调解。”缪永贤说,因为他在当地教书38年,很多村民或者他们的亲属都是她的学生,所以做起调解工作来有特别的优势,而在调解过程中,她把调解平台作为“普法讲台”,“我结合案件,把什么叫婚前个人财产、什么是共同财产、抚养费比例、探视权等法律规定告诉他们,在解决纠纷的同时,也让他们学法知法守法。”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