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位于国家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山园区的千洪产业园,整齐划一的厂房、来回穿梭的车辆、机声隆隆的车间……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繁忙的生产场面,而在5年前,这里还是一家“僵尸企业”的闲置土地。
“我们拎包入驻,一心搞生产经营,外面的事交给产业园,省心省力!”10月29日,宁国市莱思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明霞告诉记者,作为一家专注于汽车冲压件生产的小微企业,该公司给比亚迪做配套,过去长期租用厂房,因为车间规范不达标,在整车企业验收上一直碰壁,产量、效益不温不火。
就在这时,一直顺利推进的千洪产业园项目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我们的目标就是将产业园打造成一个‘小微园’,聚集小微企业,盘活闲置低效土地,破解土地要素制约,提高亩均产出效率。”千洪产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佘宣宁坦言。
千洪产业园占地204亩,建筑面积约10.85万平方米,属于典型的低效用地盘活。此前,这里是给当地一家农业龙头企业配套的大米加工厂,长期闲置。2018年,通过法拍程序,宁国市新鑫仓储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接手。
“一开始只想盘活大米加工厂,但发现难度太大。”佘宣宁告诉记者,后来又成立千洪产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二次盘活,转型建设小微产业园,并把主攻方向瞄准当地的汽车零部件。
“经济发展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需要铺天盖地的小企业,但小微企业因为‘低散乱’,长期存在拿地难、建设难、资金难、运维难四大难题。”佘宣宁介绍,以运维难为例,小微企业独自建厂房,需要承担门卫、维护、保养、食堂及员工宿舍等一系列问题,而‘小微园’拥有统一的保安、保洁、公共设施维护,大大降低企业运维成本。
产业园和小微企业因此“双向奔赴”。“为了给优质的中小企业腾出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们一边整治‘低散乱’,一边赋能‘高质量’,既推动转型,又实现持续提升。”佘宣宁说。
莱思达公司2022年6月正式入驻千洪产业园,很快实现转型升级。“厂房1400多平方米,亩均产值1400多万元,比过去增加了50%。”卢明霞说。
与企业同成长,产业园也得以快速发展。从2019年10月开始招商、2020年12月31日首批11家企业入驻、2021年底一期5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入驻、2022年底整体竣工验收交付,至今已入驻小微企业近120家,均为汽车零部件企业。
用电数据是园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2023年6月以来,千洪产业园每月用电增幅都在5万度左右,今年以来,月平均用电量达到130万度。
为了破解产业园区之前“只租不售,入驻企业缺少产权”的难题,宣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台了《关于工业项目不动产分割和登记工作意见(试行)》,让小微企业园房产按幢(层、间)分摊土地共用面积、办理不动产权证成为现实。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智能制造产业,不断强化服务和运营水平,通过推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政策、统一运营,以服务、环保、安全、配套为四轴的园区运维模式,全力打造配套齐全、产业聚集的高水平产业园。”佘宣宁表示。
本报记者 张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