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美文】珍惜眼前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11-04 10:29:00

她生于上海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本科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多年跑“工地”,主要客户对象为财务自由人士,帮他们设计豪宅。30岁左右,去新加坡又读了一个硕士学位,回国后,从事雅思教育行业,年薪百万余。天资聪颖,精英、法等语种,近年又跟随老师学习意大利语……

短短四十余载人生,足迹遍布四十多个国家,与我们平凡人,不在同一层级。

听她的口语表达,想必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

我是从别人那里,读到几段她与意大利语老师的对话截屏。病发时,她有用激素类药,说自己的脸肿得像个猪头,体内有30斤水、30斤脂肪。透析一次四至六小时,每天喝水量,只能控制在矿泉水瓶的五分之一。洗一次头,在护士协助下都要拼尽心力,疲惫不堪……最关键的是,父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已到中期程度,比如帮她挂号,常人几分钟完成的事,老人半小时也做不完……许多许多难处,不想再拖累老父亲了云云。

基于这些,她最终走向瑞士……

生命只有一次,且仅仅三万余日,要死很久很久……

生命经得起深究么?

敬畏痛苦之后主动赴死的她,勇敢而无惊惧。对于普通人言,太难了。

我们每个人,对于死亡,有着本能恐惧。古语有一句,好死不如赖活。正是人性弱点所在。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我的理解无非,我们还未活够,怎么又要去谈论死亡?是儒家的回避心态。

我们最缺的,恰恰是死亡教育。

怎么说这是一块文明洼地呢,无数恶毒无知的同类网暴一位已逝之人,将“不孝”、“任性”等等罪名强加于她。也非“人性缺失”所概括得了的。

对于一位不曾侵害过任何人利益的逝者,出语恶劣,连起码的怜惜悲悯之心亦无。何等荒唐。

一位前辈言,同样需要透析活着,史铁生不就选择继续活着吗?

可是,史铁生有陈希米日夜呵护。她呢,单身一人,母亲患上鼻咽癌。母女感情淡漠,母亲曾抱怨过女儿的病给全家带来了麻烦。父女感情深,但父亲又不幸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已达中期程度了。这才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吧。

最后倒计时四天,她留给外界的形象如此宁静从容。我看着非常悲伤,如此一位优秀女性,像去赴一个什么约,最后拿出三样东西带在身边,一只好友送的玉坠,一本作家朋友送的书,一条爸爸送的围巾。

这背后,是爸爸以及爸爸的好友夫妇陪着她。她不在了,至少有人陪伴爸爸回来。

倒计时视频里的她妆容精致,精神状态似也尚可,那不过是四至六小时透析后的短暂荣光。她身体不为人知的疼痛,谁又知道多少呢?

倘若父亲一直健康,纵然有150万人在等待肾源,她大约也不会这么早放弃自己。

几年前,参加一个笔会,与一同行初次见面,不知怎么的,他与我聊起藏书之事,说自己孩子不太爱读书,近年,已将藏书陆续捐去哪里哪里了,忽然,他无比感伤:钱老师,你说这一生有什么意思啊,所有心血都是留不住的……

作为一个敏感且易共情之人,我也分外难过,却不知怎样安慰他。

近年,也在做着生命的减法了,无非如此,早早看透死生病老的意义,不时掠过难言悲哀……肩周炎带来的钻心疼痛,颈椎压迫导致半边脑瓜的钝木,唯有依靠推拿作短暂缓解,睡眠的差强人意(这颗星球上有一亿余人深受睡眠困扰)……

这无数的身体病痛,大抵正是造物主提前警示着的,你的生命正一点点走向他的夕阳归山,更是暗示我们,这样的人生并非有多值得不舍,慢慢地,对于死亡,我们便也不再恐惧,这才是永恒地回家之旅。

深知这一切的无可挽回,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珍视当下,争取活着的每一日无悔而不虚度。

一日,一友发几张相片于朋友圈,他的两鬓飞雪,触目惊心……我们差不多同年,那一刻,当真难以接受,滋味难言。

夏日一个午后,走在烈日下,原野老师忽发几个语音,说正整理藏书,准备捐一部分给哪里哪里,另,准备寄一批给我,其中有些书曾跟着自己颠沛流离……

原野老师也在做着减法了。

生年不能满百,我们皆为匆匆过客,没有什么舍不下的。

岂能不悲伤?

活着真好。可是,最终不过还是要告别。

对那位芳名沙白的女孩,更加敬畏,她如此优秀而不可多得,却选择了主动提前下车。她短暂一生,活出了生命的深度、宽度,也是别人的几辈子。

(钱红丽)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