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方将装满喜被的袋子带到法庭门口,连带着许多崭新的生活用品,等待着承办法官的清点。近日,庐江法院缺口法庭成功调解一起婚约财产纠纷,双方达成和解,实现好聚好散,双方各自开启新的生活。
2022年,小何(化名)与小姚(化名)经人介绍相识相恋,约定次年按农村风俗举行婚礼,两人尚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小何为结婚给付小姚彩礼等合计七万余元,并在其自购的商品房房屋产权证上,加上了小姚的名字。
后双方因性格不合等原因分手,就婚约财产返还问题多次协商未果,小何起诉至法院。
为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缓和双方的对立情绪,促成矛盾的实质化解,承办法官张伟在仔细查阅双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后,先采取“背对背”的调解方式,分别了解双方想法,并向小何、小姚及双方亲属解释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彩礼问题的相关规定,引导双方当事人及其亲属理性看待彩礼问题,树立正确婚恋观。
待双方情绪缓和后,法官又采取“面对面”的调解方式,结合彩礼数额、钱款使用、共同生活的时间、是否生育子女等实际情况,引导双方互谅互让、达成调解。
在法官的耐心劝解和释法说理下,双方当庭达成调解协议,小何也在法官的见证下返还了小姚的陪嫁物品。
“谢谢张法官不厌其烦地解释和做调解工作,让这个事情能够圆满解决,我也终于可以放下这段感情,踏实工作了。”
“对方提出要分手,还要我返还彩礼,我不服气。感谢张法官你耐心地向我解释,我也听懂了,这事儿早解决早好!”
双方当事人在法官的调解下,最终实现了好聚好散。
法官提醒称,见面红包、彩礼、改口费、三金、嫁妆等这些财物本蕴含着双方父母对子女婚姻的美好祝愿,然而,一旦婚约解除,财产返还问题也便成了双方“好聚”不能“好散”的直接原因。庐江法院将继续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用心用情化解一线矛盾纠纷,为推进社会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贡献力量。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