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美文】关麓八家今何在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11-25 10:15:19

关麓,黟县“桃花源里”的一个小村庄。

没有威严矗立、雕琢精美的牌坊,没有肃穆森严、慎终追远的祠堂,与周边火火爆爆的宏村、西递相比,这里显得静悄悄的。如果你真是一个有心人,来徽州寻梦,走进关麓,你能在它的冷清中感受到一种春花落地般的凄婉迷离,在它的寂寞里读得一份秋林尽染的矜持从容。

不知是哪一位八卦先生卜居的结果,关麓的风水真好。武亭山宛如巨龙逶迤而行,尾巴甩在村后,一条潺潺小溪沿村曲曲弯弯,村头有甘泉一口,说是喝了能长寿。著名的“西武雄关”在村之东麓,关麓或许得名于此。黟县通往安庆、江西的古驿道,亦从这里经过,所以又叫“官路”。

青山隐隐,碧水长流,粉墙黛瓦,牛耕犬吠。关麓犹如一幅水墨丹青徐徐展开。这画卷上的点睛之笔,当属建于清代中期,被称为“关麓八家”的八栋古宅了。关麓以汪氏为大族。那位在徽州名声赫赫的“汪公大帝”——汪华,就是他们的老祖宗。据《官路汪氏族谱》载:关麓始祖系越国公汪华第七子汪爽的后裔汪振美。到了清乾隆时期,这里出了个汪昭敩,共生八子,依序为令銮、令铎、令鋠、令钰、令镳、令钟、令录(lù)、令鍠、就是关麓八家,昭敩公为八家始祖。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汪氏子孙一如徽州人的传统路数,大都外出经商做生意。村口古道边,有多少揪心断肠的送别场景:杨柳依依,芳草萋萋,长亭短亭,关山重重……一旦发达了,赚足了银子,便回老家盖房子,而且要连在一起。每家自成一体,各有厅堂、天井、花园,但门户皆通,回廊、楼道互相联结,而且每家每户都极尽考究,彰显出家族当年的显赫。这种连体建筑在聚族而居、十分讲究宗法血亲的徽州古村落中也极为罕见。迷宫一般的古宅,精心设计的“大宅门”,堪称徽派建筑的巅峰之作。于是,有人便放言:关麓是研究徽州宗族制度的一把钥匙。有道是:千年之冢,不动一抔 ;千年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事,丝毫不紊。

“八家”古民居为何如此设计?众说纷纭,仁智各见。有的说是徽州人勤俭持家习性所致,把八家住宅联成一体,以利节省屋墙和地基;也有的认为,旧时族风家规森严肃穆,如此,便于管教八房儿媳,年迈的公婆可以足不出户,无须日晒雨淋便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切皆在掌控之中。

“名山尚富金银色,环墙犹闻雅颂声”。当年这里的主人可不是整天吃着喝着,盘算着家里有多少钱财的冬烘土财主。且不说近6000平米的大屋里,正厅小院的风格迂异、“三雕”的华美富丽,那一个个宅子的名称便让人感到书香四溢、文风徐来:武亭山居、涵远楼、吾爱吾庐、双桂书屋……徽商的“贾而好儒”可略见一斑。“富而教不可缓,徒积财赀何益乎?”读书入仕才是第一等好事,要不后人怎么将其称为“中国古代私塾文化博物馆”呢?

轻抚那暗红色、斑驳陆离的案几、条桌,稚童孺子的琅琅书声仿佛穿过时空袅袅而来,这里走出的清代著名书画家汪曙、汪烈,可曾在此挥毫作画,绘就丹青?就传统的人生意义而言,不能不认为汪氏营造“八家”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揣着大把的银两,退隐故乡,将山壑林泉浓缩于壶天之中。庭院深深几重,吟诗赋词,作文绘画,品茗饮酒,把玩古董。既传承了中国隐逸文化的精神,也符合徽州人沉稳、内敛、守拙的气质特征。

“千年屋,百家主”。当年风雅倜傥的主人如今已变成躬耕田地的农民。老屋昔日的辉煌,对他们而言,也成了一个遥远的、几近湮没的记忆。一位老人看着我们穿堂过屋,嘴里喃喃地说:好东西都弄光了,弄光了。精美的雕梁上,当年悬大红灯笼的钩子,如今挂着腊肉咸鸭、成串的红辣椒、黄玉米;雅致的书斋里,摆放着农具、杂物;砌猪圈的那块大青石,该不会是当年美轮美奂的碑刻吧?绘彩描金的画栋窗棂,至今鲜妍未褪,依稀地告诉我们这里的昨夜星辰昨夜风。听说关麓将作为一个旅游地重点开发,而且也动作起来了。这是件好事,但愿能“修旧如旧”,保持原有的肌理与风貌。

诚如一位学者所言:深厚的文化沉淀,展示的是一种落花的矜持与自尊。

(许若齐)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