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南窗纸冷
2024年的第一天我在巢湖,阳光晴好。我在红石嘴那一带走了好几公里,跨年夜狂欢的气息还未散尽,野地里有烟花燃尽未及清扫的痕迹。草坪上,露营客随处可见,孩子和狗都在疯跑。那时是下午,阳光映在湖面上金光闪闪。这一年就要开始了,而我对新的一年心中无数,内心一片愁苦。
也就是这一年开始,决心动手去完成历年积蓄的心愿。不想再等了,也不想把所有的旅程都寄托于“以后”。
春节结束就去了阿那亚。阿那亚的旺季其实是夏天,但冬天自有它的好处,例如人烟稀少,酒店价格平易近人。和我想象中几乎完全一样,阿那亚的设计的确是人间乌托邦。小酒馆、剧场、展览馆和图书馆、社区食堂,公寓、湿地和步道。海滩的沙子柔软,大片海鸥逡巡。很难想象夏季同时有上万人挤进这个社区的喧闹。我住在海边,淡季的价格容许我奢侈地住进了离海最近的屋子。早上五点,我被窗帘缝隙照进的一道光惊醒。拉开窗帘,我惊呆了,海上日出。隔着玻璃窗,我眼睁睁看着一轮红日渐渐从海平面浮现,万道霞光,令人目眩。拉开移门走到阳台上去,凶猛的海风将我彻底吹醒,日出是一场最早的白日梦。
清明节去了青州,托了朋友的朋友约到博物馆门票。那天我在病着,但终于能看见青州造像令人激动。从博物馆出来路过龙兴寺遗址,原来就在博物馆南侧。龙兴寺创始于南朝刘宋,历北魏、东魏,唐宋,明洪武年间湮灭……多年来,考古学人一直在孜孜寻找它的遗址,不想它近在咫尺。1996年10月,青博抢救发掘了龙兴寺窖藏造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从此有了真实的样貌。造像上的贴金彩绘还在,朱砂、宝蓝、赭石、雀绿,历经岁月与兵火、雕琢与掩埋,依旧保留着最初的风华,与15个世纪之后的人们微笑相见。
很难描述那种心情,大美无言,无须任何注脚即可直击心灵。
五月去了德夯苗寨。景少人美的所在,公路上穿行,随处可见深深的峡谷。初夏蝉鸣,在山谷里回荡一片;打开车窗,空气是甜的。公路边有咖啡馆,建成玻璃屋的样子;一边是高速,一边是峡谷,半空中有人在玩热气球,真正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苗寨就是平平常常的村子,除了修葺了道路一切无改,筒车水碾,农人在水田中插秧耕作。若要吃饭,随意找一个农家。鱼从稻田捉来,菜自后院采来。农妇问我们要不要吃桃花虫,这是本地异产,据说鲜美无比,但未敢尝试。饭菜要大锅现做,很慢。闲来无事,仔细端详起农人的屋子,全部为木构,木柱、木梁、木板纵横交错。墙上挂着有些岁月的全家福,沙发上随意堆放着小孩的衣物。客厅穿出去即是厨房,构造与皖南农家有些类似。吃了一条鱼,鲜极。
夏天去了延吉与长白山。刚好遇到台风过境,大雨下了一天一夜,我开着租来的车在延吉浩浩荡荡的夜幕里穿过,河两岸的霓虹灯璀璨,网红墙上的招牌层层叠叠,在雨水中折射出七彩的光晕,像童话世界。我从延吉开到图们,再去珲春。图们江始终在我的右手边蜿蜒,有些地方布满铁丝网,看地图,是朱红色的边境。大雨后的江水是土黄色的,有着不动声色的凶猛,地图给我推荐了一条盘山小路,穿过大片森林。树木参天,植物葳蕤,一直侵略到本来就不宽的路面上来。
住在长白山脚下滑雪小镇,夏日无雪,可以坐着缆车上到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坡上看漫山野花。北方山峦的远处总是朦朦胧胧,似真似幻;所有的色彩都好像水粉,在不经意处涂抹,却又那么恰到好处。中原和整个南方正值38度的盛夏,而长白山总是那么凉爽冷冽,在山坡上要披上外套才能抵御来自天池的寒风。我们去林间漂流,水流潺湲,清澈见底,却会骤然在某个急弯处,将充气小船狠狠甩到积满树枝与岩石的岸边,整个人似乎都要被抛出船去。
十月坐船去了日本四国的高知。从港口下来、顺着乡间道路走了快两公里,才找到公交车站。公交车一小时才有一班,面对大批从船上杀到的游客,站点的售票员和公交车都慌了手脚。我们不进城,反方向去了桂滨海滩。这个海滩以晶莹的五色石而出名,我在海滩上消磨了快两个钟头,埋头捡到许多美丽石子。末了去吃午饭,只有冰激凌和类似天妇罗的食物,有只小狗友善地跳到椅子上与我打招呼。高知盛产柚子和爱媛橙,买了柚子茶与柚子护手霜,沁人心脾。
还陆陆续续去了一些地方,例如三亚、珠海和运城。行程表上,还等着去看12月沙漠里的流星雨。今年快要过完了,今年似乎做了许多事,但回望起来又那么不值一提。我常觉得自己真正的人生正在很遥远的、在我缺席的情况下发生。而我正在试着找到它,成为它的一部分。
听“可以吹一辈子”的故事
□陈卫华
今年到目前为止,我最值得的一次文化消费是读了《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
2月21日15:37,读完了这本书,在读书记录中写下:我预感到,在我今年已读和将读的书中,这本书的推荐指数一定不会掉出TOP3。现在已经接近年底,我的预感基本算是证实了:目前我还是把它排在TOP1,假设我12月能继续认真读书,按我的速度大概也只能读两三本书,就算有两本超越了它,它还能排在第三。
很多人都知道陈行甲,毕竟全国主动辞职的县委书记不多,尤其是辞职前一年他刚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此后有一次机会,陈行甲和省委书记、省长、州委书记共四人作了一个多小时的面谈,中间省委书记曾对州委书记说:“如果我们要用(陈行甲),你可要舍得啊。”州委书记答:“谢谢您!我们求之不得。”可以说,陈行甲的仕途前景是光明的。
为什么要急流勇退?陈行甲在书中有解释:“我最终的选择是在任期届满后辞去公职,然后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上书中央,反映基层一些行政文化的弊端,而且写出我的思考和建议。这项工作必须是纯粹的、无所顾忌的,半遮半掩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只有在我彻底辞去公职的情况下,才能证明我做这件事的纯粹,也才能实现这件事的纯粹。”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作出的选择,一个人,一生中能有一次这样的选择,用网络语言来说,就“可以吹一辈子了”。
除了这种理想的感染力,我喜欢这本书,还因为它真实。它的正文部分共有七章,但是目录并不叫章,而是叫记,第一记到第七记。读完你会觉得,这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顺理“不成章”、叫记更贴切,它就是一部生活的记录史。
陈行甲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使得他的记录不是那种事隔多年不一定靠谱的回忆,而是可以从当时的日记中直接找到记录。
在真实的基础上,更打动我的是作者态度的真诚。这本书的序是陈行甲大学期间的上下铺同学肖立写的,肖立的身份是一家大型医疗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在生活中,肖立应该也算一名成功人士,但要给一本书写序,这个身份似乎又太轻了。但为什么序就一定要由名人来写呢?一个相交相知多年的同学,不是比一个不了解自己的名人更能写出真情实感吗?
同样地,书的跋是由陈行甲的儿子“阿鱼”写的。阿鱼写道:“如果有人问我,父亲教给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想我会这样回答他: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这样的父亲,让我肃然起敬,这样的儿子,让我对未来抱有希望。
在正文中,陈行甲将自己的生活梳理了一遍。妈妈对自己的影响,与妻子相知相恋的故事,因为充满深情,读来感人至深。在清华大学读了两年的公共管理硕士,在芝加哥大学进修了一年经济学相关专业,其间的故事也都既温暖又充满了思考。至于从政的经历,也基本是如实记录,没有刻意地去拔高美化自己。
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提出了“历史三峡”论,陈行甲由这一概念想到,个人的一生也有其三峡。
当轻舟已过万重山,陈行甲坐下来泡了杯茶,而我有幸坐在旁边,当了一次听众。
怀着热情与好奇心
□小麦
不知不觉一年又到尾声,人到中年之后,时间越过越快,一如急管繁弦。天气渐冷,狂风中也仍坚持去客户处的那种为难,现在想来恍如隔世,但年轻的好处就是身在泥泞却仍相信,一定会到达彼岸。现在是,明知哪里有奶与蜜,却嫌路途遥远曲折,不想争取,这是时间写给生命的答案,拥有的早已足够,追求太多,便是贪欲,不值得拿健康与之交换。
2024年最值得一记的是,我办了退休手续,生日后的第二个月,账户里进了人生第一笔养老金。
五十岁就能退休,感谢国家每月赐我两千两百余月的退休工资。虽不多,却足够在这座城市维持生活。当然,以我现在状况,不需依赖这个,但,考虑到人生即使陷入绝境时,仍有这进账每月按时进来,岂不倍感安慰?以合肥市目前的市场状况,这点钱,相当于多一套房收租,心理层面上来说,也很开心。
我退休了,父母早已年迈,如西山之落日,堪堪维持。自去年我爸吃中药以来,十天半月去中医院跑一趟的事,变得令人踌躇,好在老同学出手相助,解决难题。不得不感叹,人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奇遇,这同学以前初中时关系不错,高中后再无联系,再来往,已经二十年后,彼此已然中年。今年,他在我家附近施工,不时去探望我父母,三十年不搬家的好处还是有的,一来二去,我爸看他比亲戚还信赖,拿药的事拜托给他。他比我上心多了。
也许这些年我的乐于助人终于得来的福报?话说,我一直有着不合时宜的热情,总在很多时候强行帮助别人,得到很多故事,不论介绍工作,抑或做媒……说起来沾沾自喜,很是开心。
所谓不要介入别人的因果,在我看来是一句为自私为冷漠开脱的话,或许在某些时候,它也是力不从心的自我宽慰,可我坚持认为,力所能及地为别人提供更多人生的可能,拓宽命运的走向,何尝不是一桩功德呢。
总在想,广结善缘,广种薄收,固然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但一路行来,我不也总是受到别人不胜其多的好意吗?比如我同学伸出的这巨大援手,向他道谢都是生分了,请他吃饭从来都笑而拒之,想见面,也总是遇不到。所以,我笃定地认为,他就是我的福报吧,一定是。
今年看的书不算多,和以前如饥似渴的阅读量来比,现在的我感觉快与书成陌路。一个月看几本文学杂志,也是最后的坚持。
印象中最使我惊艳的作者是杜梨,这个姑娘灵气逼人,几个小说,无论是写rapper,还是写一对夫妻在新房中的奇遇,悬疑与量子力学加上杀人故事,掺杂得天衣无缝,惊人的想象力是虚构写作最令人羡慕的加持。
张天翼这名年轻女作家,是我到目前为止觉得最为亲切最会讲故事的作者,她的小说《雕像》,我看一遍又看一遍,凭空而来却情深似海的爱情,也是我一颗老心历尽沧桑后,仍会为之相信和动容的。故事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
最近,看到她的新作《我有所念人》,讲的是一个姑娘在三个不同的社群以不同身份和网名留下的不同印迹,主人公脑瘤手术,最后离开人世,但,世界因她曾经来过而在不同人群里留下深深印迹,她成了别人所挂念所怀想所追思的人。这个时代,大家都活得过分虚拟抽象了,但总有人以这样的善良热情博学,努力顽强在凉薄的世界里留下炙热的痕迹,真的令人动容。这篇小说,我边看边流泪,用光好几张纸巾。
这一年,仍然坚持打球,强身健体,且引伸出一些新的朋友圈层,球友们有趣,友好,个性迵然,但都生机勃勃。每一个人都是通向另一空间的窗口。这样的遇见,总使我感恩。
2024年收获不少,无病无灾,有趣有乐,股票收益也不少,是令人满意的一年。但愿我还能兴致勃勃怀着热情和对新世界不断的好奇心,迎接新的一年。
将心定下来
□钱红丽
小时候写作文,开头总爱说光阴荏苒。实则,每个人在童年,总嫌日子过得慢,一年漫长得简直望不到头。常常焦灼,怎么还没过年?
只有到了一定年岁,才能真切感知到时间之快,什么也来不及做,一年尽矣。每临中秋,我妈总要感伤一句:年怕中秋月怕半。如今,活到比当时的她还要大的年纪,她当年的感伤再次投射至我心上,尤为痛彻。日子何止不经过?简直大风席卷残云。
甲辰年一如“白驹过隙”。回头检索,无非读点书。
这一年,终于将手机戒了。前几年,一有空闲,总拿起手机东翻西看,一两小时,嗖一下过去,沉浸在铺天盖地垃圾信息里,过后,深感空虚、自责。翌日,故态复萌。今年想了一个法子,夜里八点半,强迫自己关机,或者进行物理隔离,手机放客厅,远离卧室。无手机可刷,一颗浮躁心得以平复,慢慢沉潜下来,读书。如此,渐渐疏离掉微信。偶发一条朋友圈,以月计。这也算彻底戒了。微博,也不太看了。小红书、知乎、抖音,根本不必安装。
有时,下班回来,饭煮在锅里,等吃的一点零头碎老时间,也会有意识远离手机。哪怕从书柜里拿出《鲁迅日记》读几页呢。翻到哪页读哪页,屋外风声,仿佛自民国呼呼呼一路吹下来了,凛寒冷冽。
这一段,终于有了旧历年底的气象,尤其黄昏,天空如此清透肃穆,偶尔亮一粒星子,有月映万川的荒寒。犹如深山古寺残碑,字迹纵然模糊,摸上去也还是那么有质感。每日黄昏,夕阳落下去了,迎着夕光余晖骑行,看西天颜色一点点淡下去,正是这一点微光,将大片云层衬得如同大理石,渐变线一样的暗灰银灰浅灰。忽地,整个天色黑下来,正好被路灯橘黄的光一下接住了。骑行一路,深感异样。一日,滑一下过去了,我又老了一点,离死又近了一步。一生何等短暂,一如蜉蝣。我们栖身的这颗星球,它在广袤宇宙中,几同一粒微尘。
鲁迅每年年底,都要计一笔书账。以1914年为例,所费总计177余元。他特地注明,较去年约减五分之二也。177元,是什么概念?他供职教育部时,遇到同事婚丧乔迁之事,只需一元礼金。定居上海时期,他曾给好友内山书店三名员工垫付过一月工资,共45元。意味着当时普通员工月工资15元。放在当下物价体系中,鲁迅一年买书支出,怎么着也得数万元。
有时,我津津有味读他列举的书目:《谢宣城集》《复古编》《陶靖节诗集汤注》《明拓汉隶四种》《听桐庐残草》《宋元名人墨宝》《驴背集》……谢眺、陶靖节的诗文,如今尚能读到,惜乎许多珍贵的碑帖拓片辑录,永远失传了。孙犁老先生曾照着鲁迅书目买回许多书籍。老先生故去后,也不曾听闻他的藏书,捐给了大学图书馆,还是仍由后代私藏。
鲁迅文字那么深刻,得益于多少古籍的滋养多少碑帖拓本的浸染?自从互联网普及,现代人鲜少读书了。人少读书,必多燥气,精神一如游魂,始终飘着的,没有着力点。
一夜一夜,只有沉浸于书本中,一颗心才会定下来。互联网时代,信息庞杂,一如山洪爆发,我们人类的一颗颗心,便是一条条河流,爆发的山洪泥沙俱下,河流变得赤铜般浑浊。只有让自己慢下来,变得舒缓,泥沙渐沉,水流才会清澈,可见河底水草、鹅卵石、小鱼小虾……从而一颗心变得清明,见万物,并共情于万物。
由于长期受困于睡眠质量,久而久之,人愈加焦虑烦躁。倘非一日日读书自修,我不知将变成一个怎样暴躁浮泛之人。至少,是书涤荡着我陶冶了我,让我的性情日益蜕变,懂得后退,于精神世界里自洽,看什么皆以平和目光。
我极少记书账。近年,爱好阅读一些古籍,反反复复读。以古人为师,学习锻造语言。古诗词是一方面,甚至连欧阳修小品文《洛阳牡丹记》,也读得津津有味。《东坡志林》更有意思。前些年,根本读不进去。有时,从网上下载,打印出来读。
自砖头厚《鲁迅日记》里,可窥整个民国知识分子群像。他说: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这样日记的人们很不少。假使写的人成了名人,死了之后便也会印出;看的人也格外有趣味……
三四年了。一直在鲁迅周边打转转。今年暮春,又去了一趟小城绍兴。故乡还是那样的故乡,一日日,成千上万人群,潮水一样来来去去。随着喧嚣人流,我在他居过两年的卧室前,小站一会。纵然室外遍布金箔一样的春阳,他那间屋子,依然与人烈寒之感。总要感念一番,这个人短短一生,究竟沉浸过多少书籍?他的古体诗那么好,便是明证。
后来,又去剡溪,相当于走了一段唐诗之旅,甚至可以追溯至东晋时代,“雪夜访戴”典故便发生至此。出自《世说新语》,说是一个雪夜,王子猷乘一叶小舟,去访戴安道,到了戴家门口,想想不进去了,复乘舟折返而回。王子猷当年正是沿着这条剡溪雪夜访戴的。说的是兴尽而返之事,以及王子猷的率真性情,也反映出东晋士族知识分子任性放达的精神气质。
读书,何尝不是一场精神的旅行,然后,我们再去行万里路,逐一得到印证。如此,山水人文恰到好处地贯通起来。
夜看人文纪录片《大河之北》,小城正定那几座熟悉的古寺古塔于镜头里一一闪过,恨不得即刻启程前往。2019年冬天,只看过那里一座隆兴寺,面对各朝代遗下的古迹,惊叹不绝。盘桓数时,不舍离开。这一晃,五年过去了。
天气一日日寒下去。又从书柜搬出鲁迅选集重读。忽然想起问候一声林贤治老师。这套书是林老师编注的,也是他寄赠的。林老师一部《人间鲁迅》,是国内最好的一部鲁迅传记。给鲁迅作传的,必须人品好,人格独立,不依附于任何组织。
一年感恩节又至。五年前,抵达正定隆兴寺当日,也是感恩节。我对着那尊翘着二郎腿的观世音菩萨默默许愿:与美同在。
我们活着,仅仅活着,一边读万卷书,一边行万里路,是多么值得感恩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