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年度热词的风吹过了2024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12-16 09:51:01

未来产业

未来是海洋。

海洋在于其大、其深,而不在于形态。所以,沙漠也可是海,沙海。原始森林亦复如是。

无论是沧海之一粟如我们的普通人,还是一个民族、国家。未来就是这样的不知形态的茫茫世界,它就在眼前,可是不允许你一眼看穿。你必须勇敢地拥抱它,继而跨越它。

占据“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的重要话语位置,并非宏大叙事,而是这个世界发自内在的激情。人工智能、新能源、航空、基因工程、元宇宙……未来其实已在眼前,我们被稀释在人间烟火之中,但烟火的方向终于还是未来。

遥想本世纪初,大家都在描绘一个互联网沟通世界的未来。短短20年,这个未来早已被我们跨越,而且不知不觉已变成了万物互联。现实世界与所谓虚拟互联因为有数据的开发,不分彼此,合为一体。

所以,未来并不遥远,只要你对这个世界保持敏感,你就能在一分一秒甚至每一刹那的感知中去观察它。

谁掌握未来,谁就掌握了当下。“未来产业”关乎世界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国运,更关乎我们的日常。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我国明确的这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其实就是生活的闭环。

具体到我们所在的江淮沃土,谁又能想到,当年只以“农业大省”为著名的土地上,未来产业已经在当下的分秒迅速向前。今年11月,《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发布,沉下心来,看完这篇似乎遥不可及的规划,你就能感受到一片海。

这片海,是浩瀚的星空,是深远的数字空间,更是一种经世济民的大理想主义。所以,未来就是理想,无论身处如何的变局和沉浮里,我们都需要这盏明灯。(相山酒徒)

数智化

如果说未来是一片海,数智化就是眼前的浪潮。

从前说大数据,仿佛“骇客帝国”。现在的大数据,可以浓缩在一部手机和一套系统里,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数智化”,不必特别高深的解释,就是中文的字面,数据和智能的高度结合。

所谓AI(人工智能)大模型,就是数智化的突出代表应用。在这个数智化时代,时间的“体感”也完全改变了,大模型“元年”的提法刚过不久,好像已经成为了可以盘点的历史名词。如今,AI已经无孔不入,关注乡土与变化的贾樟柯,也不得不承认“风流一代”已成过去,与机器人的对话成为一个可以思考的哲学命题。

目前,数智化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传播、工业生产、行政办公、商业流通等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数智化”的自身的学习与发展能力相比传统工业是“几何式”的增长能力,它是未来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更是去年的流行词“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今年的流行词,数智化、未来产业等名词能够选入,其实就代表了一种方向。世界潮流,浩浩汤汤。浪潮是激荡的,也是有冲击力的,它会让很多人措手不及,但也会造就一批“弄潮儿”。

从人类有文明开始,革命性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去逛博物馆,沉浸在典雅中,却又分明能够听到万年以来的潮声与风涌。这种激荡,何其快哉!(相山酒徒)

智能向善

这是中国的哲学,也是整个世界的反省。

在数智化的浪潮中前行的,始终是人。数智化也好,未来产业也好,它的根本是“人类文明”,否则对于我们将毫无意义。

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世界是一面镜子,眺望未来的同时需要观照内心,人才是完整的。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库布里克就在《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中,以宏大的哲学思维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命运的交织。

人工智能会让人类走向何方?这个命题其实有1.0版,那就是“科技会让人类走向何方”。人类的工业革命在带来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灾难、全球战争、信仰危机。而AI的应用伊始,也已经带来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隐私保护、数据窃取、消费公平甚至是国家安全都在面临挑战,而人工智能是否会失控的话题更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但是,又何必过于悲观?纵观人类发展史,每一次革命和浪潮,都是机遇与挑战的并存。而每一次与自然和所谓浪潮的互动中,“人”的意义都会被进一步强化。反求诸己、观照内心,“智能向善”的概念提出,就是人们对未来发展的一个终极命题。

早在去年,中国就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从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今年的互联网大会上,“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的共识。

不管未来在何方,只要未忘记来时的初心,就不会迷失。(相山酒徒)

银发力量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自己已经老到退休,但身体依然健康。那时候,真是“咱们老人有力量”。站在人生的高处,鸟瞰芸芸众生,儿子们在负重前行,孙子们负着重书包前行,只有我们,一群吃饱喝足没事干的老人,自由自在,像风一样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想到哪儿就到哪儿。

生命的本质是时间,很多人向往财富自由,其实就是向往时间自由,因为不用再花时间在谋生上面了。但年轻人即使财富自由了,时间也不一定自由。老人不一样,不像年轻人那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不像年轻人那样有那么多物质欲望,不像年轻人那样有那么多人际关系要维护。身体健康的话,柴米油盐花不了多少钱,正常的养老保险金可以覆盖生活费用,意味着财富自由和时间自由同时实现了。

银发力量就来自这双重的自由: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就是最强的力量。这份力量用来干什么?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有益于社会,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不求回报,只是为了让负着重的儿子们孙子们能活得稍微轻松一点;二是有益于自己,把本来没时间实现的梦想翻捡出来,从头开始去一步一步靠近,不求最终实现,只求娱乐自我。不管做哪个选择,或者为两个选择都分出部分时间,都很好,主打的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我会怎么选择呢?我在心中做过无数种设想,就像买过彩票之后一样。光是这些设想,就给我带来了那么多快乐和力量。(陈卫华)

小孩哥/小孩姐

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一句话,“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那时候我想,活到一百岁挺好啊,也许那个看似无志的老人,隐藏的志向就是长寿呢。

短视频流行起来后,很多家长把逢年过节在亲戚朋友面前炫孩子的节目,搬到了网上。乖乖,“00后”还没炫完,“10后”后浪就推过来了,现在最大的“20后”也上幼儿园中班了,估计很快就要开始推“10后”了。这些小孩,有的饱读诗书,有的精灵搞笑,有的绝技在身,谁看了不得尊敬地叫一声:真是我小孩哥/小孩姐啊。我也常常看得仰天长叹:deideidei,爷爷你讲得太dei了啊。我唯一能超过这些小孩哥/小孩姐的,恐怕就是年纪了。看来我得好好爱护健康,“有志不在年高”已经跟我绝缘了,我只能立志“无志空长百岁”了。

有时候我也反思,为什么当年的自己没有成为一名小孩哥呢?是农村太缺乏教育资源?还是自己太缺乏天赋?想来想去,得出结论:都缺。

其实,我也有过接近小孩哥的经历。我是5岁上的小学一年级,印象中,我当时应该是三四岁,反正还没上小学,当时我就能从1数到100了,在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那是普遍不重视教育的地方,能做到这一点的小孩很少。于是,我也经常应要求在成年人面前展示这一技能,然后收获称赞。不知道父母是否高兴,但是我当时就像个机器人,只是完成指定任务,没觉得有啥。不过这个技能并不能算小孩哥,因为当时大部分的三四岁小孩并不是做不到,只是没有被教过而已,更不用说能让成年人心悦诚服地尊称为哥了。我爷爷就是文盲,但是两位数乘法心算非常迅速,在农村,这样的人并不少。(陈卫华)

city不city

美国博主保保熊用短视频记录在中国旅游经历,视频中他和妹妹对话:“上海city不city啊?”“好city啊!”“city”本义是城市,也可指城市化的。保保熊表示,他对话中的“city”指的是时髦、洋气、现代化,又指刺激、开心的感觉。“city不city”即“时髦不时髦”“洋气不洋气”“现代化不现代化”,“好city”即“好刺激”“好开心”。保保熊的视频走红后,“city不city”成为超级流行语。

有段时间,city不city充斥在大大小小的视频里,每座城市都一定要挤上“好city”的宝座。伴随着“去过某某城市的姐妹你们嘴也太严了吧”“真心建议每个人都要来一次某某”“可以封神的某某地,都给我冲”,初看新鲜,看久了不仅乏味,甚至还有点烦。

这两年,颇有几个网红城市陆续出圈,比如哈尔滨、淄博以及天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热度慢慢散去,人们的注意力很快又落到了下一个城市上。旅游是个“慢产业”,它需要长期的投入,整个城市潜移默化的浸润、让人来了还想再来的魅力……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有着无数名城,每个城市都能讲出一段段娓娓道来的故事,如果仅仅用网红词汇去概括,不仅显得肤浅,听多了也很无趣。毕竟,旅行从不缺目的地,只缺发现美的眼睛。游戏《黑悟空》让人们猛然发现山西古建之美,华夏大地,又有多少个如山西这样的宝藏,等着人们去开启呢?(南窗)

硬控

“控”即控制,“硬控”即强行控制。“硬控”一词最早来源于游戏,指使游戏玩家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操控自己角色的一类技能。如今,“硬控”一词的使用逐渐扩展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交语境中,用来形容某个事物或现象对某人产生强烈吸引力,让人无法转移视线和关注。

刷着短视频突然被“硬控”30秒是众多网友的常态。

社交平台上,经常能看到类似“xx硬控我x秒”“被xx硬控住了”的说法,其实表达的就是,这个东西非常吸引我,看了就停不下来的意思。

不管你正在做什么,当你看到某种熟悉的事,你会无视手头的一切,不受自身控制开始跟着动起来,就像被游戏里的大招控制住了,无法挣脱。

乍看有些无厘头的词能流行开来,一定有它的魅力。如果要找同义词,还真不好找。短短两个字,表达了“身不由己被吸引”的意思,还带着点撒娇卖萌的意味,相比起来,“硬控”就更加精确。

现代人会被什么所硬控?短视频、游戏一定是最多的答案。硬控也有着“陷入心流”的意思,其实,达到越来越多的硬控也不是坏事。

例如,被学习硬控,被读书硬控,被运动硬控,被旅行硬控……(南窗)

水灵灵地

“水灵灵”多用来形容人漂亮而有精神,也用于形容动植物等润泽、有生气。“水灵灵地”出自一位韩国女歌手在展示照片拼贴画时说的话:“我就这么水灵灵地在中间,周围都是可怕的姐姐们。”网友们纷纷效仿造句,将“水灵灵地”与各类词语搭配,形容某种行为生动、鲜活或值得称道、引人关注。其使用语境逐渐扩大,可用于强调、突出,如“咱们一起水灵灵地出发吧”,也可用于调侃、自嘲,如“他(我)就这么水灵灵地被开除了”。

我就出现了。

我就这么水灵灵地出现了。

加了个形容词,整个句子都显得生动了起来,仿佛具有了形象。一个带点无辜、可爱的“我”出现了。

“水灵灵地“是个万能句式,起着加强语义的效果,很多情况下用于自嘲,例如“我水灵灵地吃了六个包子”、“天呐,我就半夜三更水灵灵地在公司大群里拍了拍领导”,一听,就让人有脚趾抓地的尴尬感。

不过,就像所有热词一样,随着“水灵灵地”被频繁使用,这个梗也让一些人感到不适,例如巴黎奥运会期间的热搜词条“潘展乐就这么水灵灵地和全国人民告状了”,这里的“水灵灵”已失去了其具体含义,成了一种抽象的、随意的表达。

所有的热词都具备AB面,一方面,它展现了语言的扩展力,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热词也会让人丧失语言的严谨度,变得失语。语言是思维的延伸,水灵灵虽然好,但用多了,也就水了。(南窗)

松弛感

年底,终于感冒了,嗓子干、痒、痛。夜醒三四次,整个上呼吸道仿佛着了大火,一杯接一杯喝水,无济于事。折腾至天亮,残躯瘫软,倒深切感知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松弛感——睡不着的凌晨四五点,不再纠结该不该爬到电脑前。人都病了,躺着呗,彻底松弛地躺着,心安理得地躺着,何以要焦虑呢?生个小病,精神上反而得到了拯救。躺够了,爬起,眼泪汪汪鼻涕汩汩地买菜烧饭,还抽空拖了个地。以机械地家务劳动,缓解着了火的嗓子痛。肉体的小恙,令一向紧张的精神世界得到暂时解脱。

松弛感,是多么珍贵的一种精神解放。可惜,作为一名天生紧张型人才,外界的一切风吹草动都能对我构成重大威胁,一味彷徨、内耗,结果什么也不曾改变。

人要有信念的力量。我无时无刻不在跟自己打气,不要惶恐,日子均是一天天积累下来的。别人行,你怎么就不行了呢。甚至祭出李商隐的诗: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就是,这大千世界俱是微尘,何谈什么爱恨?

何以焦虑?焦虑就是对于自己无能的反抗。上半年,一直焦虑小朋友考不上高中,该拿他如何是好,简直连小区也走不出啊。结果考上了,如此,三年的焦虑白白消耗了生命。据说焦虑的人容易生癌,也不知体内积累了多少癌细胞。

小朋友读了高中了。这头便也彻底放下了。哪知远未获得松弛感,另一种焦虑重重袭来。必须每天都有灵感创作,一日写不出,一日如坐针毡,整个人一如断线风筝呈现虚飘状态,总归不踏实。写作这门手艺好比始终悬于头顶的一柄利剑,随时要掉下来直插命门。就是那种一日写不出,一日行坐难安的亚健康状态。别人活着,是享受生命,我简直是自我折磨。

通过这次小病获得的松弛感,忽有所悟,接下来,何不当自己天天生病呢——你看,我都病了,就不要自我要求那么高了,仅仅活着不就值得感恩了嘛,无能便无能罢,总要好过焦虑。这么想着的时候,我确乎是松弛的。

冬天难得天晴,什么也不必想,出门晒晒太阳吧。蔬菜有了光合作用,生长得更绿更壮。我们小小的人,何尝不如此呢。(米肖)

班味

我大约是少数没有班味的人,天性热爱上班。一友曾为公务员,夫君升职去了另一城市,为了家庭,她毅然辞职跟了过去。倘早点认识她,我想必是极力劝阻她辞职的一个。纵然隶属的这个家庭早早实现了经济自由,也不能以牺牲另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作为代价。

一个独立的人,可以没有婚姻家庭,但不能没有工作。人是社会性产物,一旦不上班,便也脱离了社会,何谈归属感。久而久之,一定眼神涣散。

故,有班上的人,都值得感恩。

微博上有个女孩吐槽自己的男友,半年前被公司裁员,但他一直隐瞒着,每日准点背着笔记本出门,黄昏归家。期间去的是咖啡馆,结一点私活做做。后来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才告知对方实情。我是个代入感异常强烈的人,想着那个青年整整半年时间,活得该有多么压抑惶恐,他竟然撑了180天,走在人群中,该有多么茫然无着。我们暂且有班上,倒值得庆幸了。

人的愿望都是一退再退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不打足精神全情投入到工作中?

一个美国网友的孩子,用了五年时间修完州立大学本科学业,终于找到一家公司上班,一年下来,挣了八万美刀。因工作表现优异,下一年将有15%的加薪。这个班上得蒸蒸日上,何谈神色疲惫?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过几年,即将退休的我,依然停不下来,幻想租个门面开一爿小食店,亲自采买食材,亲自掌勺。没有菜单,我做什么客人吃什么,拒绝一切鸡精、味精、耗油等黑科技调味料,我要做出食物的本源之味。如此想象时,人都是幸福的。

据说只有劳碌命的人,才喜欢一天到晚地工作。我的前生肯定投生于富贵之家,一辈子游手好闲。故,这辈子为了偿还,一直歇不下来,信奉工作着才是充实的人生。(米肖)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