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行走在位于滁州市的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举目远望,山峦叠翠,美景如画,蜿蜒曲折的彩虹道串联起青山绿水、古朴村落和众多景点,犹如置身于山水画卷之中。近年来,滁州市依托江淮分水岭区域自然资源,串珠成链,建设风景廊道,打造皖东“千里画廊”,发展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基础提档、产业升级、服务增效,助力文旅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美丽风景道引来八方客
乡村发展文旅,离不开路。这条皖东“千里画廊”主线总长420公里,跨联滁州市8个县(市、区)、35个乡镇、119个行政村,串连全市100多个景区景点及乡村文化场馆。原本“藏在深山人不识”的宝藏景点,也因为这条路,很快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
井楠村盛产茶叶,尤以“西涧春雪”为盛。无数游客通过这条岭上风景道,慕名来井楠村,他们不仅品尝到以唐代诗人韦应物诗作命名的名茶,更体会到了诗中“幽草涧边生”“黄鹂深树鸣”的风情。被万亩茶园温柔环抱的井楠茗宿,如同一颗未加雕饰的明珠,引来无数旅人感受原生态的“茶村文化”。
一条路,为井楠村带来了蝶变的内驱力。2023年起,井楠村坚持“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发展路径,明确茶文化养生特色旅游村发展定位,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建设,南谯区构建起了立体式生态文旅圈,其中途经井楠村、孙岗村的“醉美茶道”成为“长三角自驾游示范目的地”重要体验线路。
驾车从大墅高速口驶出,进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椒岭风景线。不多时,就来到了大墅龙山旅游度假区。这里既有博物馆,也有露营基地、民宿村等,是一处远离城市喧嚣、亲近大自然的理想之地。全椒县境内拥有“三山、两河、三湖”,森林覆盖率达40%。椒岭风景线主廊道全长51公里,它像一条珍珠项链,串联起“山、水、林、城”美景。
一岭分江淮,一道看滁州。在这条风景道上,有千亩池杉、万鸟齐聚的池杉湖湿地公园,有“华东呼伦贝尔”黄寨草场,有华东少见的“丹霞地貌”红石峡,有“皖东西双版纳”之称的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季之景各异,可满足游客的不同“胃口”。
近几年,滁州市围绕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举办了安徽自驾游大会、静港营地首届草原风筝节、山地自行车骑游邀请赛等文旅活动。以风景道沿线为重点,持续推进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建设,开发出“江淮分水岭一码游”电子导览地图。滁州江淮岭脊线已被认定为首批“安徽省旅游风景道”,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自驾游客喜爱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打卡地。
从“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滁州不断延长“旅游+”“+旅游”产业链,建成乡村旅游点、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农耕文化体验园、后备箱基地、民宿、农家乐等近千个,涌现出南谯井楠民宿、凤阳小岗村宿、明光静港营地、全椒疯狂拖拉机农场和乌托邦营地等一批知名旅游产品,让江淮分水岭风景道频频“出圈”。
产业富民 享不完的生态红利
“来安花红”小巧玲珑,形似苹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地种植“来安花红”的历史悠久。近年来,在当地有关部门的保护下,种质资源得到有效恢复,一直在外闯荡的李迎军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前景。几年前,李迎军回到了家乡来安,在毗邻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的复兴林场流转林地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为了将特色种植产业做大做强,李迎军与南京农业大学、滁州学院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不断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业精深加工,重点发展“来安花红”果汁果酱、果脯、果醋等产业,进一步提升“来安花红”的知名度。
一条风景道,万家致富路。得益于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的独特优势,李迎军的“来安花红”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他打算在逐步扩大“来安花红”种植规模的基础上,打造研学游基地,通过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体验,让游客喜欢来、留得住、玩得好。
以“打造百亿小岗”为“龙头”,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为“龙身”,8个县(市、区)加快项目打包、加速产业布局,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这是滁州市谋划乡村振兴工作的一条重要思路。
不只是“来安花红”,滁菊、施集茶叶、艾草、食用菌、甜叶菊、碧根果等农特产品正借力风景道提升影响力、拓展销路,实现规模扩大、效益提高。依托风景道建设,现已开发各类乡村旅游商品100多种,发展乡村旅游电商直播基地20多个,5000余户农户变商户,带动就业近10万人。
据了解,2023年以来,滁州乡村游累计接待游客3934万人次、旅游收入306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沿线119个重点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5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引领全市全域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串珠成链”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琅琊山文岭段感受蔚然深秀、曲径通幽;到定远-凤阳龙岭段领略丹霞赤壁、大明文化;去明光军岭段观赏湖光山色、无际草原;徜徉全椒慢岭段品味田园秀色、静谧时光……
滁州坚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注重生态、融入山水原则,全长420公里的风景道,形成定远-凤阳龙岭段、明光军岭段、南谯松岭段、全椒慢岭段、来安红岭段、天长鬘岭段、琅琊山文岭段等七个特色区段,道路面设置独具滁州特色的标识和彩色沥青绿道,推动公路由“交通线”变成“风景线”。
滁州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区位优势和江淮分水岭区域资源特色,建设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打造一条生态道、景观道、休闲道、产业道、富民道。
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提质升级为引领,滁州培育十大特色文旅集聚区,构建“一道两核十区”的文旅发展格局,不断放大“江淮分水岭的星空”“二十四节气里的滁州味道”等文旅品牌效应,推动文化传承新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消费新升级。
“在建设风景道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但不会破坏原有的环境,还让美的地方更美,美化了村庄环境,提升了旅游风貌,带动了社会主体投资的积极性。”滁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一时游”到“四季游”,从“一业旺”到“多业旺”,随着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的全面建成和不断升级,带动了沿线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全面赋能乡村振兴创造全新机遇和广阔路径。经过几年的发展,路通了、美了,产业逐渐多了,村民逐渐富了,形成了田园景观化、乡村景观化、设施旅游化的发展格局。
下一步,滁州市将充分发挥风景道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相关产业“+旅游”深度融合,推动现有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主体提质升级,因地制宜打好“主题牌”,走好“特色路”,着力把乡村旅游规模做大、产品做精、环境做美、品牌做响、产业做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图片由滁州市文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