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 “全国最美职工”张怀东:扎根大山深处 叩开宝藏之门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4-12-20 10:54:51

提起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六安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地质矿产研究室主任张怀东,熟悉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大伙常说他运气好,他承担的地勘项目大多能找到矿,而且还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金寨沙坪沟巨型钼矿,被同事亲切地称为找矿“福将”。他怀揣为国寻宝的赤诚之心,扎根巍巍大别山32年如一日,立志为祖国寻找富饶的矿藏。他孜孜探索,叩开多个大矿之门,成为我国地质勘探领域的“金锤”能手。

心里有张“藏宝图”

与其说张怀东运气好,不如说他对地质事业的执着坚守终有收获。1992年,张怀东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从事找矿工作。当时我国地勘单位正处于低谷期,看到队里有人跳槽、有人改行,张怀东也曾动过心,可最终还是被老一代地质人“三光荣”的奉献精神和真情挽留打动,他选择了坚守。

在那段时间里,他利用各种机会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地质填图、编录、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他都游刃有余。掌握大量勘查资料,运用现代成矿理论寻找矿床,是地质人的看家本领,渐渐地,张怀东心里的那张大别山藏宝图愈加清晰起来。

从2000年开始,张怀东在大别山区从事铅锌多金属矿勘查及研究工作,在实践中他对矿床学、找矿勘探学、区域成矿理论等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掌握和积累。扎实的专业知识、执着的敬业精神和长期野外实践工作经验,使他逐渐成长为一名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为后来在该地区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6年,地质找矿工作迎来第二个春天。313地质队成功申请到国家项目,为濒临资源枯竭的琅琊山铜矿寻找深部接替资源,队里决定由张怀东担任该项目负责人。长期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从2006年8月开始,在专家的指导下,张怀东带领项目组对该地区以往地质资料进了细致分析和重新勘查,利用新成矿理论和物探成果,确定以矿床底部接触带为主攻方向,寻找深部隐伏主体矿。经过3年不懈努力,在500米以下岩体底部接触带发现新的隐伏矽卡岩型金铜矿床体,从而新增333级铜金属量约8万吨、伴生金2吨,使老矿山获得了新生。

 发现亚洲第一巨型钼矿床

随着地质找矿工作的继续深入,张怀东带领的项目组再次挺进大别山,开展寻找斑岩型钼矿勘查。

2008年9月4日,是个令张怀东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吃完早饭后走了一个小时山路。当他迎着清晨的阳光迈向位于海拔400多米高的山顶钻机编录时,突然有了惊喜的发现:512.16米处发现了钼矿!“当天打孔上来的岩芯颜色明显发灰、发暗,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这一发现让他激动不已,张怀东立即将情况向队里上报。

凭借他在以往地质勘查中对钼矿的认识,他深信:发现了厚大钼矿体!首孔即见近700米厚的工业钼矿体,之后的4个钻孔又孔孔见矿,这一重大找矿突破,首次改写了大别山区东段无大矿的历史。 

经过两天的实验室化验,结果显示,送去的40件样品全部达到钼矿工业指标。“听到这个结果时,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了,心情比中了五百万大奖还高兴。”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张怀东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此后,张怀东带领项目组人员常年驻守深山,风餐露宿,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2011年5月24日完成钼矿详查野外工作。普查和详查两个阶段,历时4年,一个钼金属资源量达245万吨,潜在经济价值数千亿元人民币,达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巨型钼矿床就此诞生。“能够发现一个大矿是每个地质人的梦想,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并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岁月铸就地质魂

一个大矿的惊艳问世,背后是几代地质人的心血凝聚。32年来,为了找矿,张怀东平均每年有300多天都在崇山峻岭中穿梭,遇见石头就敲敲打打,观摩形态走势,有时候为了沿直线观测石头流线走向,还要蹚水渡河。他的足记遍布大别山腹地,足足有1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两圈半……

对于地质勘探员来说,野外工作是家常便饭。他们常年坚守在深山里,每天早出晚归,中午就在荒山野岭上冷水就干粮。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勘探员需要极强的探索求真精神。钻山沟、爬险坡、进深山……“我们往往不走寻常路,一般来说,越险越偏的山区有新鲜石头的可能性越大。”

1998年至2002年,张怀东一行在沙坪沟钼矿床外围进行勘探,由于交通不便,他们选择在山上一个冲积平台安营扎寨。2001年的一个夏夜,大别山山区突降暴雨引发泥石流。高处作业的勘探队员最先发现,张怀东在队员的大声呼喊中惊险逃生,随后帐篷瞬间被毁,这一幕令他永生难忘。

新时期,地质工作迎来了转型升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大地质服务,做好绿色地勘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张怀东带领年轻技术人员参加新业务的学习,聚焦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为“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监测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张怀东进一步意识到,广大群众也渴望获得地学知识,了解地质现象。他积极发挥专长,为各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尽自己的一份力。

多年来,张怀东先后获得国土资源部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最美地质队员”、全国“最美职工”等荣誉称号。“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是地质勘探员的“三光荣”精神,也是张怀东一直以来的信仰和精神指引。他说:“只要还能干得动,我就要为地质事业奋斗终身。”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