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笔记】丛菊生南窗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12-30 09:59:46

陶渊明诗云: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凭靠南窗抒发豪情,寄托壮志,虽身处容膝小屋,也能乐而居安。在《问来使》中,他又说: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那窗下菊花一定开得笑靥潮红吧。千百年来,有多少人喜欢那窗啊。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读李清照在杭州西湖写的这诗句,仿佛看到她人比黄花瘦,半躺在床上,缺月初上,一缕残月的丝丝白光,在窗子上移动,在心头移动。在《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里李清照写: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深秋惨淡的月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窗前坐着一位伤心之人,镂刻连锁纹饰之窗户,阳光和月光在窗子那一格格的木雕上爬上爬下,尘染木窗,诗人站起来的时候,那尘也溅起,钻进诗人的袖子里,钻进诗人的长袍里,也钻进诗人的心里。去杭州西湖,特意去清照亭转了转,临水而建的亭子,茅草的亭顶,亭前有竹篱笆,周围有杉树、小溪。实在难以想出易安居士晚年定居西子湖畔的那扇窗。那是怎样的一扇窗。一扇木窗,窗栓早已掉落。寒风不时吹进来,窗棂上残纸飘荡如帆,雨斜飞进来,纸上浸渍了一个个晕圈。窗外高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片半枯的梧桐叶子,伏在窗台上。

苏轼被贬黄州时,致信友人: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无由持献,独享为愧,想当一笑也。彼时已近岁末,苏轼坐在糊着纸窗的竹屋里,窗外凄风苦雨,窗纸簌簌而动,然他能体会到佳趣,身居陋室却安详恬淡。只可惜,心中那淡淡伤感还是油然而生。卧在床上,听到纸窗上风吹进的呼呼声,那一片破纸,前后上下起伏着,不时拍打着窗子,如一位絮絮叨叨的老人窃窃私语。

最喜欢苏轼写的小轩窗。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小轩窗正好让鹅蛋脸女子,定格在一束光线里,她那缓缓而动的姿态,那如瀑布的黑发,那顾盼眼神,还有那白皙的脖子,闭上眼,窗子在动,嘴唇在动,说什么呢,一张一合的呢喃,竟一句话说不出。只有小轩窗在一代代人的心里挥之不去。

传说李白在天宝初年到长安,贺知章读了他的《乌夜啼》后,大为赞叹,说他是“天上谪仙人也”,在唐玄宗面前推荐了他。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贺知章大概也是喜欢那扇窗子吧。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不作任何具体的描写,只让你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窗纱,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要是有人站在窗外,和窗内的人相顾无言,而百媚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躺着,闭上眼,你能听到虫声爬上绿色的窗纱,从那小小的纱窗眼里钻进来,一声声,高高低低,浸染了整个窗格子,也浸染了整个窗纱。你要是睁开眼,看到窗外还有“芭蕉分绿与窗纱”。那棵芭蕉,是宋朝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那一棵,是宋代陆游《雨后散步后园》“芭蕉绿润偏宜墨”的那棵,还是唐朝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那棵芭蕉?

那棵芭蕉,玉树临风,转头看屋里灯火可亲,那一扇窗,真美。

(游黄河)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