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笔记】我想改变点什么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12-23 09:53:51

暑假前,买回高中语文课本。初中三年就让它过去了,随着孩子心智一点点成熟,我们一定要将语文学好。还举例,民国时期,无论是物理学家、科学家,还是数学家,他们不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术业有专攻,文学修养方面也还都是一流的。无论读他们留下来的信件,还是古体诗,一位位,皆称得上文采风流。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生之根基。学语文,学什么?其一,学习如何运用文字表情达意。其二,培养对于文字的鉴赏能力。一个人并非天生就会运用文字的,必须广泛涉猎,久而久之,便有了审美,知道什么文章是好的,什么是糟糕的。

等高中语文课本邮寄到家,大致翻一下,傻眼了。其中,选有郭沫若、闻一多的现代诗……谈不上一丁点艺术性,一如那种顺嘴大白话,说一句敲一次回车那种,毫无诗性、张力。郭沫若,实在不想多谈。闻一多先生,有许多好诗的,编委们何以偏偏选了这么一首呢?

恨不得给语文编委会写一封信,诚挚建议,该换换思维了。

真是一件大事情——关乎影响下一代的文字审美力。你喂养他们什么,他们便会创造出什么来。

为文之道,起码要言之有物,摒弃文艺腔。当时,读董宇辉那篇“公开信”,震惊又尴尬。空洞无物,尽拽些大而无当的词,一段段排比。就是说,他依然停留在高中水平。这并非他的错,是整个语文教育出了问题。一年年来,语文老师就是这样教的,要排比,要华丽,总之,就是不说人话。买一本优秀作文选试试,能读得你十根脚趾抠地。

一位执教于大学中文系的朋友拿来自己带的研究生的一篇小文章,语句不通顺,多处语法错误。耐着性子,顺了一遍。是研究生了,句子尚且写不通顺,何谈文采?前几年,熟人拿过来一篇高三学生作文,通篇假话大话套话,改无可改。但,就是这样的一篇作文,在当前环境下,一定会得高分。

自震惊到不可思议,渐渐地,也麻木了。

一次,孩子忽然提起一个作者,说班上同学挺爱读他的书。好奇去搜这个作者公众号,每一篇小文后面皆挂简介,出版过多本散文集。连续读了几篇,客观地讲,非常糟糕。什么是糟糕?平庸、平常,毫无辨识度。

这不是害人嘛。

当下就是这样一种生态,米小圈系列铺天盖地,畅销不衰。大冰体作者层出不穷,照样有群体热捧。他们不知什么是好文章。大部分人离开学校以后,便不读书了,知识无以更新。

教育环境一贯如此,纵然一个人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也不一定有文学鉴赏力。

今年中考期间,一个外省孩子摸到这个公号留言,说是每次做语文阅读分析模拟卷,一读范文就犯困,唯一读你的文章,不打瞌睡……这是对我最高褒奖。自家小孩虽不愿师从于我。但,有一次背后跟他爸爸评价,妈妈有些文章是有生命力的。

外省几位同行朋友,均在办班教授语文,他们曾大批量购买过我的书,给那些初高中孩子作阅读鉴赏用。今年其中一位同行教过的学生中,语文成绩最高141分,最低134分,家长们开心得既赠锦旗又送鲜花。惊奇于这位朋友的胆气,怎么敢于应试教育这块领地插一脚,况且还真教得出色。

外出遇一同行。加了微信。后来,他发一篇文章来,让我指教。出于赤子心,当真提了建议。比如,文章题目不必取得佶屈聱牙。他标题上的那几个深奥的字,我确乎不认识。实则,大可换成更朴素一点的词。

谁知,他不服气,说,自己写文章虽不太行,但绘画方面还是有天赋的嘛。彼时,我直想抽自己——何必待人如此赤诚?直接客气地说,写得很好,不就结了吗?

对于文字表达,我仿佛怀着一腔使命,一贯愿意倾囊相授。总是建议多读中国典籍,来回揣摩,甚至,能从《本草纲目》的行文之风中,学到简洁不芜的表达力,诗一样具备张力及空间感。

之于国外的书籍,需要好译本。一本《包法利夫人》,将周克希、李健吾、许渊冲等人的对照着读,高下立现。有时,在豆瓣看见一本书的两个译本,大致分别浏览一遍目录,便知哪个译本更好。杜拉斯小说,目前还是马振骋的译本最佳。日本文学,周作人、林文月的译本会不踩坑些。

涉猎久之,前人的一切皆可拿来为你所用。这里的“所用”,并非去生硬模仿,而是潜移默化,触类旁通。

一个写得好的作者,自有其语言辨识度,任何人模仿不来的。有时看稿,一两句便知,是否一篇好文章,甚至看标题便眼前一亮。巫昂有一篇文叫“此物最凉”,写西瓜的。灵气飞溅的标题。

当前语文教育,大多扼杀孩子们的语言创造力,也拉低了文学鉴赏力。一年年的高分作文,东拉西扯,为引用而引用,就是不懂得告诉孩子,一切要从心出发。就是这么简单,从心里流淌出来,说人话。

孩子的作文,我不敢染指。分数是一道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否上到好大学的分水岭。我教孩子写出的作文,纵然句句“言为心声”,但,也说不定有遇到像我孩子小学阶段那样有被打回重写的尴尬。

倒是想稍微指导一下热爱文字表达的成年人,怎样运用汉语表情达意。如果教学顺利,也是蛮有成就感的吧。至少表明,我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工作这么多年,有时遇见熟人来稿,出于责任,总要润色一番,刊发出来后,有灵气的人前后对照着看看,会额外道声谢。有的,什么声儿也无。前阵,又遇见一篇,乱极,东扯西拉。但那个下午正好有点空,帮其大肆修改一番。临了,人家发到朋友圈,连我们报社名字都说错。挺无语。若我,不仅羞于晒,还要反省,继续苦炼内功。我整整花了半个多小时给你顺出来的啊,不感到惭愧,还晒个什么劲。

有些人投稿,最普通的字都写错,功利心还特重。对于文学起码的敬畏心也无,谈何长进呢?

以后,或者建一个小群,与热爱文字表达的成年人切磋。至少,我可以影响到他们读什么书,先将一个人的文学审美升级,才来谈如何将文章写好。

(米肖)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