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时光在一所乡村小学度过。那时的冬天,比如今冷得多。学校窗户均无玻璃窗,寒风穿堂入户,撼着光秃秃的窗棂咯吱乱叫,我们瑟缩着小小脑袋,诅咒这恰似《西游记》中白骨夫人一般啸叫的妖风。老师别无它法,动员我们各自回家找来塑料皮、硬纸壳,把窗户钉牢。如此,风是稍稍止歇,但冬日阳光也被阻隔了。
西伯利亚寒流来袭那一刻起,我们的手脚伸出来,形似胡萝卜。我们最盼望的是有个既可暖手、又可烘脚的小火炉。爷娘纷纷将竹编火篮、杉木火桶往我们手上塞。早上,可以看见三五成群的小小读书郎,背着火篮抑或火桶,晃荡着书包,往校园走去。阵容庞大,火器众多。偏我们动不动就卷了书本撩火玩,或者炉火堆埋入红薯、苞谷什么的,加工零食。偌大教室,火光四起,香气扑鼻。顶门而入的老师,第一反应不是怒发冲冠,而是愣怔在那儿,思虑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学校起初是默许取暖用具进校门的,终究怕了我们这些“捣弹部队”,此后三令五申不许携带。
没有了火炉,校园的冬天就显得格外漫长,尤其难熬的是每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老师边朝手心呵气,边往冷凉的黑板上板书。我们手揣在棉袄宽大袖管里,张着嘴跟着老师竹节鞭一遍遍吟哦,棉布帽耳垂落,随着我们抑扬顿挫的诵读,扑棱扑棱地在耳际和眼旁晃荡。这个时候,身心有暖流激荡,冷得毫无知觉的只是驻守在水泥地面上的一双双小脚。老师也是心疼我们,看看新字学得差不多,再掏出表,说剩下四五分钟,你们就“背书”吧。其实,这是句暗语。我们是心领神会,于是高声诵读,脚底下更不歇着,随着声调,使劲用脚跺着地面。秃噜秃噜秃噜,踢踏踢踏踢踏……顷刻间,教室里万马奔腾,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那逡巡不去的寒意顿时被我们踩在脚下,扁平如一粒沙尘、一枚落叶。
不是每节课都可以跺脚取暖的,真想暖和一点,只能在课间十分钟想办法。下课铃响,无论男生女生,皆动如脱兔,冲向操场。有暖暖的太阳照着最好,什么都不干,只在太阳底下,眯着眼睛孵着,寒意灰溜溜从身体各处蒸腾而去。尤其“三九”那些天,几乎没有太阳的。怎么办?动起来。大家伙挤在教室墙边,一排溜站定,相互用身子挤撞。三四十号人,同时两边向中间挤;要不中间爆喝一声,向薄弱的一侧突围。被挤撞的,一定抱牢身子,用胯部顶住争取不被挤撞出去,或被撇至一旁。即使被挤撞出去,没关系,再度加入。刚才挤撞人的,改朝换代一般,此时又成被挤撞者,循环往复,抱团取暖。短短十分钟,身子变得热热的。其间也有童心未泯的老师加入,更有假小子们入伙,操场上热气荡漾,欢笑一片,把周围铁铅色的空气冰棍般融化了。
如今的冬日校园早已不是当初的那种寒酸破落,每个学校窗明几净,条件好的教室,甚至装上空调。孩子们呢,穿着保暖的羽绒服,用上了暖宝宝。冻是冻不着了,但比之我们当初匮乏年代的“暖宝宝”们,乐趣或许少了不少。
不管哪个时代,读书都是苦乐均沾的。吃得菜根香,方有读书乐。这种滋味,自古亦然。
(徐仁河)
【橙笔记】跺读与挤暖
安徽商报
张雪子
2024-12-30 10:01:39
我的少年时光在一所乡村小学度过。那时的冬天,比如今冷得多。学校窗户均无玻璃窗,寒风穿堂入户,撼着光秃秃的窗棂咯吱乱叫,我们瑟缩着小小脑袋,诅咒这恰似《西游记》中白骨夫人一般啸叫的妖风。老师别无它法,动员我们各自回家找来塑料皮、硬纸壳,把窗户钉牢。如此,风是稍稍止歇,但冬日阳光也被阻隔了。
西伯利亚寒流来袭那一刻起,我们的手脚伸出来,形似胡萝卜。我们最盼望的是有个既可暖手、又可烘脚的小火炉。爷娘纷纷将竹编火篮、杉木火桶往我们手上塞。早上,可以看见三五成群的小小读书郎,背着火篮抑或火桶,晃荡着书包,往校园走去。阵容庞大,火器众多。偏我们动不动就卷了书本撩火玩,或者炉火堆埋入红薯、苞谷什么的,加工零食。偌大教室,火光四起,香气扑鼻。顶门而入的老师,第一反应不是怒发冲冠,而是愣怔在那儿,思虑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学校起初是默许取暖用具进校门的,终究怕了我们这些“捣弹部队”,此后三令五申不许携带。
没有了火炉,校园的冬天就显得格外漫长,尤其难熬的是每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老师边朝手心呵气,边往冷凉的黑板上板书。我们手揣在棉袄宽大袖管里,张着嘴跟着老师竹节鞭一遍遍吟哦,棉布帽耳垂落,随着我们抑扬顿挫的诵读,扑棱扑棱地在耳际和眼旁晃荡。这个时候,身心有暖流激荡,冷得毫无知觉的只是驻守在水泥地面上的一双双小脚。老师也是心疼我们,看看新字学得差不多,再掏出表,说剩下四五分钟,你们就“背书”吧。其实,这是句暗语。我们是心领神会,于是高声诵读,脚底下更不歇着,随着声调,使劲用脚跺着地面。秃噜秃噜秃噜,踢踏踢踏踢踏……顷刻间,教室里万马奔腾,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那逡巡不去的寒意顿时被我们踩在脚下,扁平如一粒沙尘、一枚落叶。
不是每节课都可以跺脚取暖的,真想暖和一点,只能在课间十分钟想办法。下课铃响,无论男生女生,皆动如脱兔,冲向操场。有暖暖的太阳照着最好,什么都不干,只在太阳底下,眯着眼睛孵着,寒意灰溜溜从身体各处蒸腾而去。尤其“三九”那些天,几乎没有太阳的。怎么办?动起来。大家伙挤在教室墙边,一排溜站定,相互用身子挤撞。三四十号人,同时两边向中间挤;要不中间爆喝一声,向薄弱的一侧突围。被挤撞的,一定抱牢身子,用胯部顶住争取不被挤撞出去,或被撇至一旁。即使被挤撞出去,没关系,再度加入。刚才挤撞人的,改朝换代一般,此时又成被挤撞者,循环往复,抱团取暖。短短十分钟,身子变得热热的。其间也有童心未泯的老师加入,更有假小子们入伙,操场上热气荡漾,欢笑一片,把周围铁铅色的空气冰棍般融化了。
如今的冬日校园早已不是当初的那种寒酸破落,每个学校窗明几净,条件好的教室,甚至装上空调。孩子们呢,穿着保暖的羽绒服,用上了暖宝宝。冻是冻不着了,但比之我们当初匮乏年代的“暖宝宝”们,乐趣或许少了不少。
不管哪个时代,读书都是苦乐均沾的。吃得菜根香,方有读书乐。这种滋味,自古亦然。
(徐仁河)
我的少年时光在一所乡村小学度过。那时的冬天,比如今冷得多。学校窗户均无玻璃窗,寒风穿堂入户,撼着光秃秃的窗棂咯吱乱叫,我们瑟缩着小小脑袋,诅咒这恰似《西游记》中白骨夫人一般啸叫的妖风。老师别无它法,动员我们各自回家找来塑料皮、硬纸壳,把窗户钉牢。如此,风是稍稍止歇,但冬日阳光也被阻隔了。西伯利亚寒流来袭那一刻起,我们的手脚伸出来,形似胡萝卜。我们最盼望的是有个既可暖手、又可烘脚的小火炉。爷娘纷纷将竹编火篮、杉木火桶往我们手上塞。早上,可以看见三五成群的小小读书郎,背着火篮抑或火桶,晃荡着书包,往校园走去。阵容庞大,火器众多。偏我们动不动就卷了书本撩火玩,或者炉火堆埋入红薯、苞谷什么的,加工零食。偌大教室,火光四起,香气扑鼻。顶门而入的老师,第一反应不是怒发冲冠,而是愣怔在那儿,思虑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学校起初是默许取暖用具进校门的,终究怕了我们这些“捣弹部队”,此后三令五申不许携带。没有了火炉,校园的冬天就显得格外漫长,尤其难熬的是每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老师边朝手心呵气,边往冷凉的黑板上板书。我们手揣在棉袄宽大袖管里,张着嘴跟着老师竹节鞭一遍遍吟哦,棉布帽耳垂落,随着我们抑扬顿挫的诵读,扑棱扑棱地在耳际和眼旁晃荡。这个时候,身心有暖流激荡,冷得毫无知觉的只是驻守在水泥地面上的一双双小脚。老师也是心疼我们,看看新字学得差不多,再掏出表,说剩下四五分钟,你们就“背书”吧。其实,这是句暗语。我们是心领神会,于是高声诵读,脚底下更不歇着,随着声调,使劲用脚跺着地面。秃噜秃噜秃噜,踢踏踢踏踢踏……顷刻间,教室里万马奔腾,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那逡巡不去的寒意顿时被我们踩在脚下,扁平如一粒沙尘、一枚落叶。不是每节课都可以跺脚取暖的,真想暖和一点,只能在课间十分钟想办法。下课铃响,无论男生女生,皆动如脱兔,冲向操场。有暖暖的太阳照着最好,什么都不干,只在太阳底下,眯着眼睛孵着,寒意灰溜溜从身体各处蒸腾而去。尤其“三九”那些天,几乎没有太阳的。怎么办?动起来。大家伙挤在教室墙边,一排溜站定,相互用身子挤撞。三四十号人,同时两边向中间挤;要不中间爆喝一声,向薄弱的一侧突围。被挤撞的,一定抱牢身子,用胯部顶住争取不被挤撞出去,或被撇至一旁。即使被挤撞出去,没关系,再度加入。刚才挤撞人的,改朝换代一般,此时又成被挤撞者,循环往复,抱团取暖。短短十分钟,身子变得热热的。其间也有童心未泯的老师加入,更有假小子们入伙,操场上热气荡漾,欢笑一片,把周围铁铅色的空气冰棍般融化了。如今的冬日校园早已不是当初的那种寒酸破落,每个学校窗明几净,条件好的教室,甚至装上空调。孩子们呢,穿着保暖的羽绒服,用上了暖宝宝。冻是冻不着了,但比之我们当初匮乏年代的“暖宝宝”们,乐趣或许少了不少。不管哪个时代,读书都是苦乐均沾的。吃得菜根香,方有读书乐。这种滋味,自古亦然。(徐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