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开心心过大年,欢天喜地闹元宵。2月12日(正月十五)下午,“我们的节日·欢欢喜喜过大年”合肥市第三十一届新春文化庙会系列活动“欢天喜地闹元宵”民俗文化展演“祥蛇献瑞闹元宵”民俗大游园在该市骆岗公园闪亮登场。
据介绍,春节踩街民俗展演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不但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更富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本次民俗游园踩街活动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共有12个民俗民间方阵,500多名演职人员。参与民俗游园踩街的演职人员在锣鼓声中从骆岗婚姻登记中心出发,经过骆岗小镇、机场跑道,抵达航南广场集中展演区域。整个队伍犹如一条蜿蜒数百米的绚丽长龙,场面非常壮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围观拍照。期间,舞龙舞狮、花挑、鲤鱼灯、旱船、肘阁、犟驴、大头娃娃、腰鼓、莲湘、虾子灯等逐一亮相,或行进间表演,或定点展演,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合肥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舞狮舞龙表演中,驯狮人引导着威风凛凛的狮子时而跳跃、时而翻滚,做出各种憨态可掬又灵动矫健的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十几个身着鲜艳服装的汉子合力舞动的巨龙,时而昂首摆尾,时而盘旋游走,龙珠在前方引领,龙身随着节奏上下起伏,气势恢宏。划旱船的演员们步伐轻盈,船身左右摇曳,仿佛在水上航行;身着戏服的肘阁抬阁老艺人不时变换队形,左手有节奏地摆动,右手扶托着脸涂油粉、身穿戏装的小孩。在热闹的队伍中,身着传统服饰的腰鼓队队员们边行进边敲打着腰鼓,鼓点明快有力,节奏富有韵律。手持莲湘的表演者随着节奏舞动,时而跳跃、时而翻滚,为游客展现灵动而热烈的莲香舞。所谓“莲湘”,就是跳莲湘舞使用的花枪,是一根长约三尺、比拇指粗的竹竿,其两端镂成三个圆孔,每一孔中各串数个铜钱,涂以彩漆,两端装饰花穗彩绸。“表演者手持莲湘,跟随音乐做出不同舞蹈动作。”据莲湘舞的表演者介绍,莲湘舞在肥西柿树岗乡广为流传。
记者在现场看到,踩街队伍所到之处,叫好声、鼓掌声不断,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像,记录下这热闹喜庆的一幕,与朋友分享这场新春文化大餐。其中,“虾子灯”和“鲤鱼灯”是游客最爱拍照打卡的。据悉,“虾子灯”在庐江县已有300多年历史,已列入合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只虾灯由两人掌舞,双虾和舞。”“鲤鱼灯”则是以竹篾编扎外形框架,用纱布或绵纸蒙壳,通体贴上鱼鳞,层层迭迭。“鲤鱼灯的形象和此前非常红火的皖南鱼灯有点类似。不过,我们的鲤鱼灯形体更小巧,头尾均可活动,舞起来更像鱼儿在轻盈游动。”手持“鲤鱼灯”的非遗传承人告诉记者,“鲤鱼灯”一般以民间唢呐曲牌和打击乐伴奏,“唢呐一响,那是燃爆全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备受关注的网红“肥东洋蛇灯”也加入了踩街活动。据介绍,肥东洋蛇灯是一种流传于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一带的民间表演形式,兴起于元末明初,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肥东大邵洋蛇灯首次参加合肥市新春文化庙会活动。 ”据合肥市文旅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肥东洋蛇灯是一项集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瑰宝,通常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期间闪耀登场,每十八年舞一次。每舞一次,会增加一节,每节长约1.6米。”截至目前,“洋蛇灯”全长约128米,其中蛇头长约1.5米,蛇尾伸展近2米。
随着踩街队伍行进到展演区域,135人共同舞动的“洋蛇灯”震撼登场。“长蛇出海”“走径折”“摇大车”“四蟒翻身”“盘宝塔”……灯队成员们在表演过程中全神贯注,通过刚柔并济、协调连贯的步伐和动作,将128米长的“洋蛇灯”舞动得栩栩如生。这条巨蟒在他们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时而蜿蜒盘旋,时而腾空而起,犹如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在空中翩翩起舞。“今年是乙巳蛇年,又是首个非遗版春节,我们在正月十五舞动洋蛇灯,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非遗传承人邵二勇表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文 杨雪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