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能源汽车千亿产业建设、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公共平台加大全球优质项目遴选力度、推动中小企业“链式转型”、培育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设立第二个科创金融工作站、与山姆等龙头商贸企业合作扩大进口商品规模……2月13日上午,合肥经开区召开新春第一会,明确2025年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打造数字产业、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扩大新兴产业优势,拓宽未来产业赛道
2024年,合肥经开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逾3700亿元、增长11.3%,百亿以上企业增至17家,“四上”企业营收近8000亿元,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第七、长三角第四,继续全省领跑。
新兴产业方面,该区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增长47%,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96%。生物医药产业总量持续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6个新药研发公共技术平台投入运营,已孵化企业37家。
2025年,该区将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全链条发展,加快蔚来、大众等重大项目建设、产值过千亿。集成电路产业加快涉及、制造、装备、封测、材料协同发函。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公共平台,加大全球优质项目遴选力度,力争细胞和免疫治疗、精准医疗等细分领域竞争力全国领先。
传统产业方面,该区2025年将持续推进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建设,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推进企业增资扩产上新、智能制造提标扩面、工业互联网深度赋能、中小企业“链式转型”,实现规上工业“智改数转网联”动态全覆盖。着力培育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推动大家电做强、小家电做精、智能家居做优。
在空天信息、低空经济、生物制造、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方面,该区将优化省级基金招商、科技招商、场景招商、并购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做法,撬动更多资源加大新质生产力布局。计划全年新签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200个以上,谋划一批10亿元以上大项目。
催生创新原动力,建强产业竞争力
2024年,合肥经开区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创新型企业“雁阵”式发展格局。当年,该区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研发。已培育省科技领军企业3家,11家企业获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
作为制造业大区,该区2025年将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省级科技园区和高端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深化以企业为主题的科技创新建设体系。
该区将支持引导一批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聚力实施重大科技攻关、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培养更多产业链、创新链“双主链”,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力争2025年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5%。
2025年,该区将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设立第二个科创金融工作站,打造共同成长计划“升级版”,持续壮大“基金丛林”,大力发展科创基金、并购基金、S基金等持续完善“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在基金招商上聚力用力。建立精准化基金赋能机制,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大力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力争2025年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培育上市企业累计达15家,上市后备企业达100家。
2025年,合肥经开区将鼓励重点科创园区建设人才“双创中心”,支持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到该区创新创业。深化企业自主人才评价机制,优化分层分类人才服务保障,加大“高精尖缺”人才招引力度。人才引育方面,该区提出力争2025年新增高层次人才1500人,新增参保大学生8万人的预期目标。
在服务保障方面,该区2025年将加快推进职住平衡,推出一批配套更优的科创园区和改善型住房。打造一批服务业创新集聚区,加强楼宇、街区等载体更新升级,做好山姆会员店开业准备,加快in-Park、大众国际社区建设,精细化提升明珠广场欧风街品质,让经开区成为生生不息的国际化新城。
构建开放桥头堡,高水平联接全球
2025年,合肥新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立体交通枢纽等二期改扩建工程将全面竣工。作为安徽省对外开放的空中交通枢纽,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截至目前已常态化运营国际货运航线7条,日、韩、美航线保障集成电路设备及原材料“点到点”进口,肉类、冰鲜等5个进境指定口岸全部建成投入运营。
2025年,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将开通欧洲、非洲新航线,升级建设智慧口岸;探索开展进口生鲜商品加工分拨业务,延伸口岸商品产业链;强化空港B保“平台+通道”双功能优势,提升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能级,力争2025年货邮吞吐量增长10%。
除了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位于该区的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已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2024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2万标箱、增长160%,运输商品车17.4万辆。合肥经开综保区发展水平全国第七,连续五年评级双A。跨境电商综试区落地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网购保税零售进口“退货商品+区块链辅助管理”新模式。
2025年,该区将开建派河港二期汽车滚装码头、汽车物流中心,主动对接长三角港口及中欧班列争取运力。力争2025年水运力达12万标箱,铁海联运力达15万标箱。将打造全省首个“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枢纽,最大限度助力企业通关便利、降本增效。
该区将与百大、山姆等龙头商贸企业深化合作,扩大进口商品规模,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力争202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5%左右。
在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该区目前已累计形成16项创新成果并复制推广。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助力企业平均每票货物节省通关时间3~5天;保税物流中心法检商品“分送集报”模式保障2500多种原材料、设备零配件出口“零延迟”。2025年,该区将围绕战新产业、龙头产业开展系统性集成式自贸制度创新,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争取大众增值电信业务、安医大二附院国际医疗开放试点,加速外资外智“引进来”。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 通讯员 李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