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汽车,布局飞行汽车!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2-26 09:22:56

江淮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项兴初

江淮汽车正式进军eVTOL领域,并将在合肥参与建设一座低空产业园。

2025年2月24日,全球领先的城市空中交通科技企业亿航智能控股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亿航智能”)宣布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江淮汽车”)、合肥国先控股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国先控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计划在合肥成立合资公司。

三方将在合肥包河区投资建设具备先进性、标准化、自动化于一体的低空航空器制造基地,生产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低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

相关人士告诉元新闻,此次合作,江淮汽车将发挥其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积累的成熟生产线工艺设计、先进制造能力、以及高效的产能、供应链管理经验,推动eVTOL生产的规模化与自动化。

这也意味着,合肥“低空制造”已悄然起步。

01/

eVTOL将在肥量产

2月24日,江淮汽车与国内eVTOL头部企业亿航智能、合肥国先控股有限公司在合肥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建低空产业园,并成立一家合资公司。

据悉,该产业园项目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围绕低空航空器研发、制造、销售等领域,将融合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航空器制造技术,加速技术升级和产业落地,推动航空器关键部件共性化标准,实现集中制造采购。

这意味着,江淮汽车正式入局电动垂直起降(eVTOL)领域。

“该项目一期已经启动。”合肥市相关人士告诉元新闻记者:“预计一年半到两年内,工厂能够完成竣工。”

上述人士称:低空制造是低空经济的基础,“该项目旨在降低低空飞行器成本,让相关企业树立竞争优势,同时在国内探索制造技术标准,为合肥后期发展低空高端制造奠定基础。”

元新闻多方了解到,未来该产业园将围绕低空飞行器做部分型号的整机组装和研发。对于电池、电机、材料、航电等关键部组件,链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做升级开发,加强零部件性能,把技术从新能源汽车导入到飞行器制造里去。

有数据显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零部件,有70%-80%与新能源汽车重合。

2023年10月13日,亿航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张载人eVTOL型号合格证(TC)。

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

仅仅五天之后,合肥市政府就宣布与亿航智能战略合作,并着手在合肥骆岗中央公园落地两座城市空中交通eVTOL运营中心。亿航智能则宣布在合肥市设立华东区域总部,推动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华东地区的生产、销售、运营,加速城市空中交通的落地。

两个月后,亿航拿到标准适航证(AC)。

2024年4月7日,亿航智能获得生产许可证(PC),成为首个集齐民用航空器适航“三大通行证”(TC、AC、PC)的企业。

“这代表了亿航智能已经建立了满足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的批量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准进行持续生产、批量生产。”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元新闻记者。

“三大通行证”集齐后,亿航智能开始以逐步扩大生产交付为核心发展目标。目前,亿航eVTOL主要产自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亿航智能云浮生产基地,该基地正在产能爬坡,初期预计年产能为600架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2024年产值约3.8亿元。

而在江淮汽车入局低空后,低空eVTOL在合肥的量产,已经渐行渐近。三家公司将共建世界一流水准的eVTOL生产工厂和产线,满足市场对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不断增长的需求。

江淮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项兴初参加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他表示:“此次与亿航智能、国先控股达成战略合作布局低空经济,将在合肥聚集优质资源,促进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亿航智能与江淮汽车、国先控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02/

合肥将获全球首张OC

量产也将为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后,eVTOL在合肥的大规模部署奠定基础。

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亿航智能拿到生产许可证(PC)前一周左右,亿航智能运营子公司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下称“亿航通航”)和合肥滨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市滨湖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

相关平台显示,亿航通航为大股东,占股31%;但合肥两家国有投资公司合占49%。

2024年7月,中国民航局正式受理亿航通航和合翼航空递交的运营合格证(OC)申请。

“OC是允许运营者开展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商业运营活动的关键凭证。”国先中心(合肥)相关人士告诉元新闻记者:“简单来说,在拿到OC之后,eVTOL就可以对外‘卖票’了。”

拿下全球首张OC,也被视为中国低空经济进入商业化运营的起点。

合翼航空相关人士告诉元新闻记者,相关申请即将获批,“预计2025年将获得全球首张运营合格证(OC)。”

这也意味着,合肥大概率将成为国内最先展开eVTOL商业化运营的城市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代表合肥签约的合肥国先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12月,由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持股;由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下称国先中心合肥)负责管理。

国先中心(合肥)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由合肥市政府发起设立、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成立于2022年11月,是国家及合肥市推动体系任务突破、导入央企资源、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目前重点打造以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国先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称:“国先中心(合肥)将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城市空中交通体系。此次合作围绕低空航空器的研发、制造、销售等领域,加速技术升级与产业落地,打造综合性产业集群,既为合肥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将持续提升合肥在低空经济领域的行业影响力。”

合肥骆岗中央公园城市空中交通eVTOL运营中心

03/

奇瑞已入局eVTOL

去年,安徽另一家车企奇瑞汽车已经入局eVTOL领域。

2024年8月,奇瑞在北京车展展出首款陆空两栖“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模型;

两个月后,奇瑞又在2024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宣布“三体式复合翼”首航;“三体式复合翼”相关参数也对外公开:飞行距离大约80公里,飞行时间40分钟左右,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120公里。

奇瑞三体复合翼飞行汽车

今年1月28日,“分体式飞行汽车”专利正式公开,该专利基于奇瑞汽车股份公司与清华大学智能交通实验室的合作项目。

之所以被称为“分体式”,是因为该飞行汽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包括飞行模块(螺旋桨和机翼),座舱模块以及行驶模块——飞行模块加上座舱可以组成飞机形态,而行驶模块与座舱结合则形成汽车形态,实现“乐高”般的灵活组装。

“分体式飞行汽车”专利正式公开

在eVTOL领域,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奇瑞控股、吉利控股、小鹏汽车等多家车企纷纷下场,“飞行汽车”正进入商业运营的前夜。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数据,预计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将达到3.5万亿元。摩根士丹利预测,205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达9万亿美元,中国潜在市场规模将达2.1万亿美元。

2021年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被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去年11月18日,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业务部、无人机工作委员会主任孙卫国在2024国际电动航空(昆山)论坛上透露,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六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六个试点城市初步确定为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

试点文件对航线和区域都有相关规划,对600米以下空域授权部分地方政府,意味着相关地方政府要承担更多管理责任。

(元新闻记者 梁巍)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