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为保障消费者吉荣权益,助力美好生活,工银安盛人寿安徽分公司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面对债务逾期问题时,要理性分析,通过正规渠道与债权人协商解决,避免轻信非法中介机构的花言巧语而陷入“债务减免”陷阱。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债务逾期现象愈发增多,为了应对这一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八条提出了“债务减免”的法定形式,即当事人互负债务,且债务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到期债务抵消,但前提是债务性质允许抵消。
然而,许多不法中介趁机而入,利用债务人急于摆脱债务的心理,声称能“减免债务”、“优化债务”、“修复征信”,甚至承诺“不成功不收费”,从而诱导债务人伪造身患重疾、死亡证明、唯一住房证明等虚假材料,甚至要求债务人将资金转入指定账户,制造“无还款能力”的假象,试图骗过借贷方得到免息分期或者本金减免的条件,最终导致债务人面临各类法律风险和信用问题。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金融消费者该如何防范“债务减免”等不法中介乱象呢?
一是债务人在面对“债务减免”信息时,需保持警惕。切莫盲目相信陌生来电及信息,勿将身份证、银行卡、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提供给陌生人或未经验证的机构。
二是债务人需学习“债务减免”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密切关注政策动态,了解自己是否符合债务减免的条件,如果不符合条件,应寻求其他合法的债务解决方式,如与债权人协商延期还款、分期还款等,切勿被非法中介教唆参与伪造材料、虚假投诉、恶意举报等违法行为。
三是债务人在寻求“债务减免”帮助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和机构,并充分了解其服务内容、方式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谨慎做出决策。如果发现自己可能陷入非法中介的陷阱,应及时保存相关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