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从讲台到田野,全国三八红旗手邵敏20余载传承黄梅戏文化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5-03-27 17:01:15

她不仅是黄梅戏文化的传承者,更是这一传统艺术的创新者,她以对黄梅戏的满腔热忱,扎根教学科研一线20余载。她就是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安徽省社科普及基地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邵敏。不久前,邵敏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这不仅是对她个人成就的褒奖,更是对她投身黄梅戏文化传承事业的高度肯定。

缘起黄梅,坚定研途方向

邵敏是皖北人,早年在安庆上学,博士毕业后,带着对这份工作的向往和对这座“有戏之城”的喜爱,回到母校安庆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至今已有20余年。

如今,49岁的她仍继续扎根在一线,致力于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人才培养。她主编出版了《黄梅戏研究论丛》《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等著作,并主持完成了多个研究项目。

邵敏说,之所以把研究方向放在黄梅戏,是一个机缘巧合。黄梅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安庆师范大学响应号召开设黄梅戏本科专业,这一举措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邵敏的黄梅戏研究之路。深入了解后,她发现黄梅戏理论研究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而此时,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安庆师范大学也在积极谋求转型发展,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在时代机遇与学校发展的双重感召下,邵敏毅然决定投身于黄梅戏研究领域,自此,她的研究方向坚定不移,一心为黄梅戏的理论完善与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深耕细作,汇聚传承力量

确定方向后,邵敏开启了全方位的学习与探索。在理论学习上,她向业内知名专家虚心请教,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充实自己。多年来,她在《艺术百家》《光明日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多篇,主持完成4项国家级、10余项省部级戏曲研究项目,荣获6项国家及省级科研奖励,还主编上线了《黄梅戏百科全书》,为黄梅戏理论研究搭建起坚实的知识框架。

在实践层面,她深入黄梅戏艺术的各个角落,坚持做“接地气”项目,出“接地气”成果。她向众多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学习表演精髓,与作曲家探讨音乐创作,和剧作家交流剧本创作的门道。她频繁出入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等专业院团,还走遍安庆的大街小巷,观看民间艺人表演,拜访民间老艺人。她到戏曲重镇怀宁石牌、大师故里罗岭镇等去探寻黄梅戏的发展足迹。她深入一线田野调查,感受演员们对戏曲的热爱,探寻黄梅戏的民间根基。

邵敏提出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建议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编创出品黄梅折子戏《春正好》,被多个国家级媒体推介;主持完成国家艺术基金“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项目,为光大传统戏曲旦角文化探索新路。同时,她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指导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让黄梅戏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与黄梅戏界、学界和地方形成了紧密且良性的互动合作关系。

守正创新,共谱黄梅新篇

邵敏认为,黄梅戏的传承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存续,更需要做到适应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讲好时代故事,其核心在于守正创新。

在内容创作上,她主张扎根传统,拥抱现代,对经典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等进行当代价值观的重构,或通过动漫、音乐剧等跨界形式,赋予黄梅戏新的生命力。在传播方面,她紧跟时代步伐,借助短视频平台、戏曲直播、VR沉浸式剧场等新技术,打破传播边界,吸引年轻受众。

“黄梅戏几次发展高峰、传播高潮几乎都是因为做到了与时俱进,与新兴媒介较好地结合。”邵敏称,如今,短视频时代到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探寻将黄梅戏与微短剧有机结合,可以让黄梅戏在新的风口焕发新的风采。

令人欣喜的是,在邵敏和众多黄梅戏传承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到黄梅戏的传播中,成为传承发展的新生力量。

邵敏深知,黄梅戏不仅是安徽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坚信,通过深入研究,可以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张剑 实习生 徐皖青 谢菲菲)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