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安徽下一步怎么干?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3月2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近日正式印发实施。我省将着力实施底层强基、融合应用、生态构建、安全筑底四大专项行动,力争到2027年,通用大模型性能居全国前列,归集高质量行业数据超过30PB,智能算力超过30000P。到2030年,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成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做大做强通用大模型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安徽下好创新先手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省科技厅厅长赵明在发布会上介绍,底层强基专项行动将聚焦大模型、大算力、关键软硬件等产业链关键领域,做大做强通用大模型,加速布局行业大模型,支持垂类场景模型联合研发,建强开放平台,鼓励开源发展。同时,适度超前、科学布局全省算力资源,加速构建国产算力及产业生态;加快智能传感、高端存储、工业软件等关键软硬件技术研发,持续提升国产超大规模智算平台能力。
《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合肥市建设全球AI科学中心,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空天科技。
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省推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基础好、应用场景多的行业率先应用,支持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提升赋能制造业水平。截至2024年底累计建成省级智能工厂249个、数字化车间1266个,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个,居全国第2位。
打造合肥都市圈人工智能核心产业
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融合应用空间布局,安徽下一步将打造合肥都市圈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长江(安徽)经济带“人工智能+制造”、皖北地区“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和皖南地区“人工智能+文化旅游”等应用集群。
合肥是全国唯一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布局城市、全国首批数据标注试点基地建设“双重战略叠加”的城市。合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志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合肥加快建设安全人工智能省级实验室,打造了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合肥标准”;近三年累计支持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103项,正在聚焦AI芯片、大模型蒸馏等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努力催生一批国际领先、全国领跑的创新成果。合肥在大模型、算力芯片、传感器、脑机接口、元宇宙等关键领域加速招引布局,已集聚人工智能上下游企业1078家,包括科大讯飞、华米科技、智象未来等一批龙头企业。2024年,合肥市人工智能产业总营收超千亿元。合肥人工智能行业从业人数超4万人,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近2000人。2024年,合肥发布人工智能机会场景清单47个,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新产品新技术就地应用。
“ 合肥创新资源丰沛,能够为全省产业发展特别是省级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精准赋能。”张志介绍,合肥将奋力塑造赋能全省“人工智能+”新IP,探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路径。合肥将以省级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为依托,在全省率先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工程,实施“AI未来军团计划”,通过灵活的组织形式和资源保障,为全省培育人工智能青年创业者团队。
推动车企利用AI缩短整车开发周期
今年1~2月,安徽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安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刘文峰在发布会上介绍,下一步,我省将鼓励车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车企利用AI优化仿真数据模型,提升仿真测试能力及效率,缩短整车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支持利用AI与大数据技术,提升自动驾驶场景训练效率,加快推动高等级自动驾驶落地应用。鼓励本土企业协同探索AI在智能底盘、车身、动力系统及汽车后市场领域的应用。
同时,支持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高校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智能驾驶体系等关键领域实施产业链协同攻关。启动实施一批智能驾驶体系等领域重大产业创新计划。
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我省将在重点城市、重点线路、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场景建设。序时推进合肥、芜湖、黄山等市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场景建设。
数据安全备受关注,我省将通过数字新技术,加强汽车产业数据归集、治理、标准化,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推动智能网联安全健康发展。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