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 阜阳市第五中学教师袁宁:短暂而炽热的一生诠释“师者仁心”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5-03-30 11:29:18

2024年12月25日,阜阳市第五中学教师袁宁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离世,享年41岁。12月27日清晨,200多名毕业生从全国各地赶来送袁老师最后一程,这一幕令人动容。他用短暂而炽热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师者仁心、何为教育担当。

 以体育人 成孩子们的灯塔

袁宁自2006年起进入阜阳一中东校(2011年改制为阜阳市第五中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后来担任体育教研组组长和班主任。工作期间,袁宁凭借优秀的教学和专业能力先后荣获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市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市优秀教师、市教坛新星、省教坛新星和国家一级篮球裁判员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作为学校体育训练队的教练,袁宁对体育事业满怀热忱,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训练场上。他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无限的潜力等待发掘。在他看来,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塑造人格、培养意志的重要途径。他用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鼓励。

李某森曾是一名在学习上倍感挫败的学生,自卑和厌学情绪让他对未来感到迷茫。袁宁老师注意到了他,不仅让他在跑操时站在第一个,扛起班级的旗帜,还推荐他练习体育。

在袁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李某森逐渐找到了自信,学会了坚持和团队合作。这份经历不仅改变了他的体育生涯,更让他在学业上也变得坚韧和专注。大学毕业后,李某森成为一名消防员,他深情地称袁老师为“人生旅途中的灯塔”。

学生刘艳(化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剧烈运动,且性格内向。为了让她有体育课的参与感,每次袁宁都会准备一张桌子、一个板凳,让她坐着记录同学们的成绩。他还鼓励刘艳参加演讲、主持活动,并让她和同学“结对”互助。多年过去了,两名女生仍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定下班规 教孩子们做人

除了在体育训练上的突出成就,袁宁还担任过两届班主任。他始终坚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要培养学生成为善良、诚实、有责任感的人。他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表率,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的“大先生”,这一直是袁老师心中最朴实的愿望。

他定下的班规简单而有力:“我们要做善良的人,不伤害他人;做诚实的人,不欺骗别人。”

在班级管理中,袁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关怀和指导。他的主题班会别具一格,他的教育方式,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些原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孩子,在体育领域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袁宁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生活和心理的关注上。

刘奥运是一名来自农村的留守学生,生活的自卑和学业的挫败让他十分迷茫。袁宁老师发现了他的困境,不仅在体育训练中给予他专业的指导和鼓励,还在生活中关心他,让他感受到温暖和支持。在袁老师的影响下,刘奥运逐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变得自信和坚强。

对于身患抑郁症休学返校的学生张某,袁宁老师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他鼓励张某参加体育活动,帮助她放松身心,逐渐走出了抑郁症的阴影。张某参加了学校运动会女子1500米长跑、校级篮球比赛、市级健美操比赛,这些经历让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同样,李想也是在袁宁老师的引导下,走上了体育生的道路,并顺利考上哈尔滨师范大学,随后攻读硕士研究生,如今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感慨地说:“是袁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口令传承 点亮成长之路

2014年,卞宝龙上大二,在袁老师的支持下,寒假期间前往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支教,和当地师生结下深厚情谊。当年8月,昭通市鲁甸县发生地震,卞宝龙连夜坐火车前往震中参与救灾。救灾前线,卞宝龙心中想到了袁老师当年的口令:“苦不苦?苦!累不累?累!怕不怕?不怕!”

“当时我啥也不怕,袁老师说过,要做一个有大爱的人!”卞宝龙回忆。卞宝龙那次支教结束回阜阳时,袁老师特意来火车站为其接风。也就是那个晚上,卞宝龙立志要成为一名体育老师。

如今,已经在阜阳市成效中学任教的卞宝龙逐渐意识到,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就像每次训练要喊口令一样,那些看似习以为常的东西,往往能带来深刻的改变。”卞宝龙依然沿用“口令教学”,当每节课开始,班长喊“起立”后 ,学生们不喊“老师好”,而是大喊“钢铁十班,百炼成钢”。

他想效仿袁老师,将学生们培养成有血有肉的人。

袁宁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赢得了学生们的敬爱,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他的同事吴亮说:“袁宁老师是一位好老师,他对学生的爱发自内心,他总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校长张大志也对他赞誉有加:“袁宁老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关爱,为全校师生树立了榜样。”

袁宁患病后依然坚守岗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始终保持乐观坚强,把最阳光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和同事。

袁宁老师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和教育理念将永远传承下去。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用爱与责任,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张剑 实习生 徐皖青 谢菲菲)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