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不久,鱼灯、傩戏、肘阁抬阁等非遗表演有望不再节假日“限定”亮相,游客们或许能常态化在景区邂逅这些非遗表演。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安徽省非遗特色产业振兴升级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并公开征求意见。
打造一批非遗小镇、主题街区
《行动计划》指出,我省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推动非遗与旅游、科技、时尚、创意产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非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到2027年,非遗特色产业规模达500亿元,培育200家规上企业、50家亿元以上头部企业,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超200万人。
在具体实施方面,我省将通过每年公布的“皖美非遗”十强榜单,推出一批示范作用大、带动能力强、市场效益好的头部企业。鼓励各地对“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非遗特色产业市场主体予以支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领军企业。支持非遗企业研发生产年轻化、时尚化、生活化的文创产品,打造“皖美非遗”爆款品牌,推动非遗当代表达和时尚传播。发挥安徽省非遗馆孵化引领作用,让非遗从“小众”走向“大众”,从“传统”走向“现代”,推动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实施非遗工坊“双百工程”,打造“百个特色品牌、百亿销售目标”。支持各地建设各级非遗工坊,打造“一地一品、深度互动”的匠作体验品牌。研究成立省级非遗工坊联盟,为非遗工坊提供研发推广、资源对接、业务培训等公共服务,鼓励非遗项目间、相关企业间、不同地区间的深度合作,形成联创互动,拓展非遗工坊发展空间。鼓励各地依托特色非遗项目,对标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平台,以传统工艺为核心,融合创新技术和多元消费场景,构建完善的休闲旅游消费创新产业体系。
围绕重点产业,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徽菜、茶叶、中医药、白酒、柳编、文房四宝、铁画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高水平建设徽州文化、宣州文房文化、戏曲文化(安庆)、亳州中医药文化、池州傩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和区域协作,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非遗小镇、主题街区、旅游乡村等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非遗表演或将不再限定于假日
估计很多游客朋友会有感觉,不少非遗表演只能在节假日看到,这种遗憾未来或将被消除。根据《行动计划》,我省将开展“当景区邂逅非遗”巡游表演活动,重点支持肘阁抬阁、临泉杂技、池州傩戏(傩舞)、鱼灯、火老虎等表演项目常态化入驻景区、景点、街区等旅游空间,增强游客黏性。同时鼓励景区与传统工艺类传承人开展合作,提供作品展销空间、体验互动场所。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非遗主题景区、传承体验场所等项目,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为了增加游客的体验感,我省还将鼓励非遗企业利用AI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设计创新。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融合现代审美,重现非遗传承,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鼓励将非遗元素植入影视剧、微短剧、动漫、网游等数字产业,推动非遗IP品牌化。同时打造非遗美学消费空间,紧贴市场需求,打造一批快闪店、品牌联名店、主题市集,推出一批强社交、轻场景、文化浓、重消费的空间场所。支持具备相关条件的消费场所,将剪纸、刺绣、陶瓷、雕刻、戏剧等非遗元素,融入咖啡、茶饮、悦书房等空间布局、产品研发。鼓励各地依托本地特色非遗项目,培育非遗美学消费新场景。
另外,支持传统工艺类企业、传承人、从业者,研发国潮产品,打造非遗体验快闪店,吸引年轻群体打卡分享。鼓励将鱼灯、花鼓灯等传统表演项目进行重新编排、包装,运用现代舞台技术和创新演绎,打造一批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品牌项目,推动文旅行业出圈出彩。鼓励市场主体提炼非遗经典元素,推出“非遗+”新场景、新业态,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支持相关地市依托中医药类项目打造康养旅游产品。
打造“皖美非遗”国际品牌
为了振兴非遗特色产业,我省将创新金融服务路径,引导金融机构推出“非遗贷”“非遗工坊贷”以及创业担保、项目保险等专项金融服务产品,推动非遗技艺的现代化转型和市场拓展。举办非遗类企业政银企对接会、金融投资洽谈会、路演等活动,促进跨行业、跨产业供需对接合作,推动企业做精做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鼓励各地与商协会合作建立社会资本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企业投资,解决非遗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行动计划》还将支持非遗企业锚定目标人群,提供个性化小众产品。鼓励与汽车、家居、服饰等高端品牌打造联名款高端产品。聚焦年轻态、活力范、时尚感,开发符合当代生活方式的“轻量化+场景化”实用产品。开展“皖美好物”非遗文创产品大赛,推出一批非遗新品、精品、珍品。同时组织非遗企业“走出去”展示展销,开拓国际市场。指导非遗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国际化传播平台,通过线上展览、虚拟现实等方式,展示非遗技艺、推广文创产品。打造“皖美非遗”国际品牌,支持刺绣、白酒、柳编、茶叶、折扇等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鼓励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重要交通设施,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设立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展销窗口。
另外,我省还将支持有条件的市会同本地高职院校开设非遗赋能产业发展相关课程,定期举办企业负责人或非遗工坊带头人培训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一批产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各地将旅游相关业务、非遗内容纳入非遗传承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范围。整合全省非遗企业资源,谋划建设安徽非遗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研究成立安徽省非遗特色产业研究中心,建立政府推动、校企合作、项目参与、社会支持的合作机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落地。鼓励各地与高职院校合作成立非遗+产业研究中心。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