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2025年推进省级号源向40家市、县级医院开放,打造农村“30分钟急救圈”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5-04-11 18:30:09

建强头部医院、全力打造高水平医院及高峰学科、打造县域医共体3.0版本、主要检查检验结果实现全省联通调阅。 4月1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奋发有为往前赶”系列发布会第五场“奋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我省将推动医疗服务体系提质提效,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深走实,开展“体重管理年”等活动,并将全面落实推广“先诊疗、后结算”、方便慢病患者用药、提供周末疫苗接种等10条基层便民惠民举措。

建设6-10个省级医学中心

“我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刘同柱介绍,据初步统计,2024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4.79/10万、1.9‰、3.5‰。

2025年,我省将建强头部医院,推动医疗服务体系提质提效。“全力打造2家高水平医院、12个高峰学科,建设6-10个省级医学中心,积极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刘同柱表示,还将加强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运营管理,组建一批专科联盟,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据介绍,2025年,我省力争90%的县(市)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推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能力标准,健全农村急救体系,打造“30分钟急救圈”,两年内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村医。

我省将以学习三明经验牵引安徽医改,推广实体化会诊转诊中心、慢病“小包干”、“三师一患”新型慢病管理模式等经验,打造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新增24个县级独立公办托育机构

我省还将提升妇幼保健机构儿科服务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儿科服务比例达到90%以上,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强化体重管理科学指导、创新体重管理科普形式等15条举措。

刘同柱介绍,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解决大医院“号难挂”“院难住”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我省将推进省级号源向40家市、县级医院开放。

在生育支持方面,我省将重点提升普惠育幼服务供给质量和使用率,新增24个县级独立公办托育机构,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并优化老年健康服务。持续推进“一科三院双中心”建设,开展医养联合体试点,力争全省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达100%。

此外,还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一网通办,试点拓展妇幼保健机构产后康复、月子中心等服务。

全省41家乡镇卫生院配备了CT等设备

2024年1月份,我省印发文件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和水平,一年来取得明显成效。“全省91%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能力标准,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马勇介绍,其中,191家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同比提升11.7个百分点。

据介绍,我省通过申报相关项目,为全省41家乡镇卫生院配备CT等设备。建成乡镇卫生院院前急救站点390个,提供急救服务33.6万人次。全省95%以上村卫生室纳入基本医保定点管理。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累计培养1万余人。

此外,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我省59个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四下沉”实现全覆盖,全年派驻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级及以上医师近2000人,诊疗服务75万余人次。

马勇介绍,省卫健委将谋划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继续为有需求的乡镇卫生院配备CT/DR等设备、医学影像覆盖率达到80%以上,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能力标准,行政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定点服务范围。

近年来,我省打造县域医共体3.0版本,到2027年,实现牵头医院综合能力、县域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有序就医格局、医保基金使用效能、县域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推动实体化建设运行会诊转诊中心,解决好跨省跨区域就医难题。

检查检验结果实现全省联通调阅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位从注重机构全覆盖,转向更加注重服务全覆盖。

据介绍,我省不断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将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脱贫人口、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作为签约服务重点人群,优先签约、优先服务。目前,全人群签约覆盖率53.1%、重点人群签约率81.9%。

此外,我省还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效。目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75.7%、74.7%。

在基层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方面,我省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省级影像云平台,主要检查检验结果实现全省联通调阅,互认项目由119项增至382项。“全面落实推广‘先诊疗、后结算’、深化‘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方便慢病患者用药、提供周末疫苗接种等10条基层便民惠民举措。”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马勇介绍,全省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提供“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儿科门诊、慢性病长期处方、预约周末疫苗接种服务。

建成首个校地联合大健康产业园

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省将其列入十大新兴产业。

“目前已形成覆盖药材种植养殖、医药研发制造、医药商贸、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等在内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拥有《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确定的全部13个大类、58个中类,以及92个小类中的86个。”省计生协专职副会长、省生命健康产业推进组办公室主任徐雪晖介绍,2024年,全省医药工业规上营收突破千亿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省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挂牌运行,拥有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等87家生命健康领域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一批全国领先的创新成果。

徐雪晖介绍,我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开展招才引智专项活动,组建62亿元的生命健康产业主题母基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场景打造,新建高端医疗器械合肥服务站,成立首个生命健康产业平台公司,建成首个校地联合的蚌医大健康产业园。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汪漪)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