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正是再生稻春耕生产繁忙之时。眼下,巢湖市各种粮大户正紧抓晴好天气,加班加点开展再生稻秧苗移栽到田。起苗、运苗、移栽……田间地头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田头移栽忙
4月15日上午,在巢湖市栏杆集镇青岗村种植大户范文柱承包的一片再生稻秧苗移栽水田里,一台插秧机正在田里来回穿梭,机上一人负责驾驶插秧机,一人负责摆放秧苗盘和查看移栽情况。插秧机过后,一行行整齐划一、深浅均匀的秧苗便完成了移栽。
范文柱是巢湖市栏杆集镇种粮大户,2012年起开始流转土地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2013年尝试再生稻种植。今年,范文柱承包1100余亩田地,其中再生稻种植面积400余亩,并从4月14日开始正式移栽再生稻秧苗到田头,预计到本月底有望能移栽结束。
覆膜新技术
和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范文柱再生稻秧苗移栽采用了覆膜机插秧技术。在移栽秧田记者看到,插秧机驶过,水田里随即铺上了一层黑色地膜,插秧机“机械手”则在地膜上打孔、插秧一气呵成,地膜上“长出”一行行整齐的秧苗。
“这种地膜学名叫水稻专用全生物降解薄膜,厚度只有0.01毫米,通过在普通插秧机上加装一台覆膜装置即可。去年我们少量试点,今年扩大了试点面积。”栏杆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行圣介绍。“这种地膜能在3-4月内完全降解,不需要人工回收,对土地也没有污染。”
给稻田盖上降解薄膜再插秧,能够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李行圣解释说,覆盖一层地膜后的稻田,不仅能节约灌溉水量,还能抑制杂草生长;更重要的是还能达到减少农药和化肥的喷施,让种出来的粮食更加绿色、健康。
栏杆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马涛介绍,今年栏杆集镇再生稻种植面积2000多亩,比去年略有增长。“我们对全镇所有再生稻种植大户在良种选择、病虫害预防等方面提供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确保粮食生产提质增量、增产增收。”
制订奖补政策
再生稻是水稻的一种种植模式,是在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让其再长出一季稻子,收获第二茬,这种模式具有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药、省秧田等诸多优势。
巢湖市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零星种植再生稻,2015年开展再生稻生产试验,推广大田示范种植,种植应用面积逐年扩大。
在省、合肥市的工作指导下,巢湖市充分总结近年来再生稻生产的经验,继续将再生稻推广作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绿色稻谷供给,提高农户收益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加工引领等措施,扩大再生稻种植“一种两收”示范效益,进一步提升再生稻种植面积。
据统计,今年全市有8个镇、30个规模大户开展再生稻生产,全市面积约2万亩。目前全市再生稻移栽到田工作正在火热进行中。
下一步,巢湖市农业农村局将组织业务科室和所属技术单位、所在镇农技人员,对发展再生稻生产的大户开展点对点技术培训;组建微信群,图文并茂对大田病虫害防控技术开展培训和交流;制订并印发了再生稻种植奖补政策等,对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50亩以上的大户开展奖补。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向枫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