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暮春读好书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4-14 09:19:02

《丹麦一年:追寻幸福生活的秘密》

海伦·拉塞尔/著

英国记者海伦·拉塞尔的《丹麦一年》以幽默而犀利的笔触,揭开了“全球最幸福国家”的面纱。作者携家人移居丹麦,通过一年亲身体验,解码丹麦人高幸福感的根源。书中描绘了丹麦的自然风光,那广袤的森林、清澈的湖泊和美丽的海岸线,丹麦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善于从自然中获取生活的乐趣,无论是夏日在森林中野餐,还是冬日里享受阳光洒在雪地上的宁静。书中从“hygge”(舒适哲学)到“平等主义”的社会制度,从免费教育到高福利保障,从冬季蜡烛文化到全民骑行习惯,层层剖析丹麦的生活密码。

但作者并未止步于赞美,而是通过充分的采访,尖锐指出:高税收支撑的福利社会需要全民共识,丹麦人的幸福感亦伴随着对集体规则的严格遵从。书中对比了英国的个人主义与丹麦的集体意识,反思现代人对“幸福”的定义是否过于依赖物质。最终,作者提出“幸福是一种选择”的结论——丹麦模式未必普适,但其对生活本质的回归(信任、平衡、简单)值得深思。此书既是文化观察笔记,亦是一本当代人的幸福启示录。

《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

柯岚/著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历来被解读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而本书独辟蹊径,以法律、社会与女性三重维度切入,揭示了曹雪芹笔下潜藏的权力结构与性别困境。作者通过分析贾府内部的“家法”与“国法”交织,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的权谋、贾雨村判案时的利益权衡,展现了封建家族如何以“礼法”之名行压迫之实。书中对女性命运的剖析尤为深刻:黛玉的才情被礼教束缚、探春的改革抱负因性别受限、晴雯的悲剧映射奴婢制度的残酷。

从法律视角看,书中深入挖掘了《红楼梦》中所隐含的封建法律制度。它揭示出封建礼教下的法律如何对女性进行束缚,例如在婚姻、财产继承等方面女性所处的劣势地位,让人能够感受到十二钗的命运,除却家族的衰败以外,和法律、社会以及宗法制度、男权制度分不开,她们的悲剧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作者选取的女性,涵盖了各个性格、各个阶层,无论是贵族还是贱民,女性的命运原来都如蓬草般飘摇无依,这是《红楼梦》悲剧美学的根源。

不过,作为跨学科解读作品,这本书同样存在对《红楼梦》原著内容的主观猜测,读者对此只能见仁见智。此外,作为一本讲稿整理而来的书籍,各个章节之间存在一些重复段落,可谓美中不足之处。

《留德十年》 

季羡林/著

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学者回忆录。书中以平实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作者1935年至1945年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求学岁月。战火纷飞的年代,季羡林在异国他乡研习梵文,与师友探讨学术的纯粹,也经历了纳粹统治下人性的撕裂。书中既有对德国学术严谨传统的赞叹,也有对战争阴影的无奈反思。他笔下的房东太太、犹太同学、德国教授,构成了一幅复杂的人性群像。书中反复追问“学问何以超越国界”,答案或许藏在季羡林对知识的执着中:即便在饥寒交迫时,他仍坚持手抄珍贵文献。这部回忆录不仅是个人成长史,更是一部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坚守精神家园的见证,字里行间透露出超越时代的理想主义光芒。

书中穿插着季羡林先生与德国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互相扶持,这种友谊显得尤为珍贵。

《朝贡圈》

张宏杰/著

张宏杰的《朝贡圈》以抽丝剥茧的笔法,将明清“朝贡体系”这一庞杂的历史命题,解构成一幕幕鲜活的政治戏剧。作者摒弃了“天朝上国”的傲慢想象,也跳脱了“殖民霸权”的批判框架,转而潜入外交文书、使臣日记与宫廷密档的细节深处,还原出一套复杂多变的古代国际生存法则。

书中对“朝贡”本质的剖析尤为犀利:越南君主一面用汉文书写“臣属”表文,一面在国内自称“大越皇帝”;琉球使团带着南洋香料朝觐紫禁城,却在福州港私贩日本刀剑;蒙古王公接受清帝册封的爵位,却将赏赐的绸缎拆解成部落权力的筹码。这些充满张力的历史切片,揭示了朝贡制度实为“双向表演”——皇帝需要“万邦来朝”的仪式确认正统性,周边政权则通过精心设计的“臣服”换取贸易特权与安全承诺。

张宏杰的叙述魅力在于将冰冷制度还原为“人的选择”,一些被正史抹去的灰色地带恰恰构成了朝贡圈真正的运行逻辑,可谓有趣的古代外交智慧。

《关河万里自当归》 

李金争/著

一部横跨清末与民国两个时期的女性传奇、励志小说。中医名门萧家遭末代贵族算计,一家之主萧济川冤死,世交文家亦遭横祸。孤女萧黛秋被迫携年幼六岁的文家孤子文蓝桥流放关外,幸遇父亲故友收留,萧黛秋拜其为师学习中医,守护恩师医馆“博源堂”,在颠沛流离、生死离乱中,她承袭父、师之志,苦心钻研,最终成长为救人救疫的一代大医。小说中融汇“大医精诚、医不可欺”的中医精神,让旧时的闺阁之女在乱世跌宕中走向了更广阔深远的大道。

《平安批》 

陈继明/著

陈继明的《平安批》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潮汕侨批文化画卷。

从故事层面看,小说以“平安批”这一独特的侨批文化符号串联起整个故事。它讲述了一代又一代潮汕人在海外打拼,通过侨批与家乡紧密相连的历史。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饱满,无论是为侨批奔波的郑梦梅,还是那些在海外默默奉献的侨胞们,他们的坚韧、诚信、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文化呈现上,《平安批》是一部侨批文化的史诗。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侨批的运作流程、背后所蕴含的契约精神,以及它在潮汕人心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侨批不仅仅是一封封信件、一笔笔汇款,更是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承载着家族的希望与传承。

陈继明的文字质朴而富有力量。他以一种平静而深沉的笔触,描绘出历史的波澜壮阔与人性的复杂微妙。书中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又有细腻的家庭情感描写,二者相得益彰。

《你为什么不离开我的生活》

薇薇安·戈尔尼克/著

亘古的母女主题。越往后越喜欢,一把枪渐渐逼近,聚焦和对准了主题。一路行来,造势蓄力的文字很有力量。

《雪的练习生》

多和田叶子/著

一头熊的回忆录。很喜欢作者多和田叶子,学俄国文学专业,旅居德国的日本女作家,自来的跨文化属性,奇诡的想像力。

《女性卫生用品的社会史》

田中光/著

有趣的卫生巾发展史和月经去污名正身史。卫生巾是关乎基本生活的必需品,却一直是在“血秽”的阴影中被男权社会藏在暗处,无视之,中国还有很多地方的女性,仍在经历月经贫困,当我们都在谈论各种女性权益时,怎么能忘记它?

《人间草木》

汪曾祺/著

太喜欢他写植物,看了几遍,很熟了,有时候,脑子会跑到前面去,自动续下文。

《九诗心》

黄晓丹/著

在神龛里神化的偶像或已经定性的历史人物被取出,他们原来是精神的流亡者、时间中的孤儿,他们的难堪、软弱、狼狈,面对命运的无助,及一腔孤勇。也正因为此,他们重新具有了人的质地,重新定义“人”的渺小和尊严。

◎曾园 (诗人,现居广州)

《曹操的自白书》

这本将近40万字的汉末历史书籍,用尽量真实的材料讲述曹操跌宕起伏的一生。不庸俗,不迂腐,可读性强。此书副标题是《一个寒族之子的失败史》,作者连清川将世族和寒族之间的矛盾作为叙述的动力,这与目前历史畅销书作者张明扬、周思成、郭建龙等人摸索出的聚焦历史节点,全力讲好故事的成功模式还不太一样。书中许多观点有现实意义,颇值得讨论与辨析。

《江南困局:晚明士大夫的危机时刻》

在今天那些大量宣称掌握了延续家族辉煌密码的书中,本书堪称敢说真话并有真发现的不可多得之书。此书深入剖析明朝社会多个层面,用生动案例细致讲述明代社会多层互害的可怖图景。从上至下,所有人的举动唯朝中变幻不停的短暂权力马首是瞻,不到分崩离析不会停止。杜甫在唐朝发现的真实情况是“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到了明代,两者都没有了保障,努力常常化为泡影。

《君幸食》

扶霞这本书仍然让我惊讶,比如说她展现了中餐在欧洲遭受的极不公平的待遇。实际上,1884年伦敦世界卫生博览会就出现了正宗的并非快餐的中餐,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时尚人士给予高度评价。甚至客座厨师被邀请至温莎城堡为女王做了午餐,女王对燕窝羹非常满意。然而,昙花一现的盛事终究被快餐替代,大众记忆仍然被平庸印象洗刷。此书中,扶霞为每一道值得写的中餐细描匠心与误解,故事性很强。

《豹》

最近网飞推出新剧《豹》因“魔改”而引发争论。兰佩杜萨亲王写的这本小说值得重读。亲王在腐朽的波旁王朝和革命军之间似乎无所作为,但在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中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对农民的同情、对自身欲望的妥协、对暴发户的轻蔑均在日常事务的观察中体现得极有质感。小说改编的电影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康熙的红票》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这被称为红票。此书以此抽丝剥茧,用高清晰度的细节讲述了康熙与传教士的交往。对大众来说,前面的红衣大炮部分自然更为熟悉。明军比清军更早使用大炮,但腐败的体制使大炮优势易手。清军拥有的大炮越来越多,胜利因此没有悬念。此书紧张有趣,如同破案小说,是对大众最友好的历史书。

◎周华诚

(作家,出版人,现居杭州)

《南宋四雅:书画器物中的南宋生活美学》

许丽虹 梁慧/著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今天的人也在做这些事,只是如果失其源头,不明就里,未免在做这些雅事的时候慌了手脚,心里发虚。宋代是生活美学的高峰,这本书从器物书画入手,让南宋的生活变得触手可及。

《空山横:讲演集,关于文学关于人》

李敬泽/著

会演讲的人令人佩服。据说李敬泽的演讲从不准备稿件,而是任由思绪漫天扯开去。小到日常之物,大到天上星辰,听见天地和生命的“响”与“不响”。演讲集里有许多独到见解,譬如他说,黄鹤就是一只时间之鸟,从中国人的生命中飞过。

《鲜活的土壤》

朱永官等/著

朱永官先生是生态环境学家、中科院院士,长期从事环境土壤学和环境生物学研究。由科学家领衔向大众讲述科学的故事,本身就意义非凡。朱院士说,土壤是具有生命的系统,这本书不仅仅讲述土壤的故事,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丝路:行走的植物》

沈苇/著

当你凝视一株植物,就能进入静寂时空。这本书以开阔的气象、灵动的诗意、隽永的哲思,邀请我们在凝视一株植物中穿越时空隧道,融入无边境界。

《在黄昏起飞》

海伦·麦克唐纳/著

每一本书都会带来新的感受。这本书是一篇一篇的观鸟日记,但它写得更加开阔,它写的是鸟与人的复杂关系,“一旦林莺消失,来到一片由阳光、树叶和鸣唱构成的树林,我们的体验就会损失少许复杂,少许神奇,总之损失了一点东西。”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