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出应用导向、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探索人工智能监管沙盒试点、对科创平台提要求定任务、打造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2.0版、改革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机制……4月16日上午,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安徽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相关情况。这场新闻发布会透露了2025年安徽科技创新的全局性、战略性布局,其中在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的“新”意,颇具看点。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首超全国平均水平
在科技创新评价中,“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代表着区域科研水平的关键支撑力。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16日介绍,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省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奋力推动“三个往前赶”。2024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9%,居全国第7位,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安徽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不断持续加强。2024年10月底,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安徽省研发经费投入为1264.7亿元,总量居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上海、湖北、四川、湖南之后,研发经费总量居全国第10位,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增长9.7%,增速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9。
“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吴劲松说,不断增强的科研投入,支撑了一系列重大科技研发成果不断涌现。目前,我省“天元”量子模拟器在全球率先取得重大进展,自研“天都”试验星实现我国首次绕月编队飞行,无精密掩模版蒸镀技术、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等打破国外垄断。
下一步,我省科技研发投入怎样保持强支撑力?
日前,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省正式开启零基预算改革2.0版。
“今年,我们将在科技改革上奋力突破,打造科技零基预算改革2.0版。”吴劲松介绍,2025年,我省将撬动多元化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同时,深化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支配权。
另一方面,2025年我省在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上将持续发力突破,积极争取国家相关再贷款等支持资金,打造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2.0版,实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加快培育“政府+产业+市场化”的基金丛林,健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省级天使母基金群。健全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力争全省科技担保业务不低于200亿元、服务企业不低于5000户。推进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开展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直接股权投资试点、区域性股权市场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探索设立“科创专项并购”基金,发挥“S基金”作用,引导更多资本成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让更多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
企业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
省科技厅副厅长姚群介绍,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省政府出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两清零”等行动,推动项目、平台、资金、人才、奖励等资源向企业倾斜,全省80.4%的省科技攻坚项目、87.5%的项目资金、超80%的研发经费、超90%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均由企业牵头,企业创新实力和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已认定高企2.3万家、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5万家、居全国第5位。
2025年,我省将出台并实施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相关意见,梯次培育一批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省企业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通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的绿色通道,精准选派“科技副总”。健全省天使基金群运营机制,进一步强化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我省今年将加快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布局实施10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其中,产业创新类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全部由企业承担。推动企业牵头的省重点实验室重组,推进开阳实验室和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建设,支持新组建一批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完善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和无研发活动“两清零”机制。高质量举办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持续打响“双创汇”品牌。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何干?
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科技打头阵,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国阳介绍,我省将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抓手,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我省将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具体路径,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管理,统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出应用导向,建立“首单用户”考核评价机制,按照“下游考核上游、整机考核部件、应用考核技术、市场考核产品”的原则进行考核评价。
紧扣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及我省科技创新规划布局,省委、省政府“6178”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重点聚焦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重点细分领域“最紧急、最紧迫”技术需求,系统布局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技术攻关离不开各类创新平台。
省科技厅副厅长姚群介绍,近年来,我省大力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积极汇聚创新资源,推进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新获批组建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3家,较重组前翻了近一番,在全国总数减少的情况下实现逆势上扬。探索建设独立法人、企业化运行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和生物育种省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完成省重点实验室重组优化工作,组建20家省产业创新研究院、8家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初步构建省产研院梯次布局体系。
今年,我省将加快省级创新平台体系重塑,统筹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优化构建定位清晰、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全省创新平台体系。
具体来说,我省将重塑省级科创平台体系,建立“白名单”。加强科创平台统筹谋划布局和运行管理,系统错位布局高能级科创平台,成熟一个、启动一个。进一步强化政策赋能,打通平台、项目、奖励、人才一体化配置通道,对科创平台提要求、定任务,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在国家级科创平台建设保障方面,今年我省将加强对已获批组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指导支持,加快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同时,积极谋划储备一批后备力量,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有力支撑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积极争创量子通信和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通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企业孵化链条。加快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落地运行,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创新链条融通。
围绕生物育种、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人工智能等基础前沿领域,我省将主动布局建设一批实体化运行的省实验室。在先进超导、新型显示、空天信息等领域,依托企业培育建设一批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探索“校(院)地、政企共建”新模式,鼓励市(县、区)政府聚焦地方重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共建综合型、特色型产业创新研究院。
探索运行和评价机制改革创新,我省鼓励各类科创平台采取新型研发机构模式运行,持续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和高价值研发服务。
人工智能发展着眼安全可控
数据显示,目前我省人工智能规上企业和产业链关联企业分别为783家和1.2万家。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下一步,我省“人工智能+”行动如何推向深入?
省科技厅副厅长陈龙胜介绍,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立足国内外大势,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在全国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中实现了提前卡位、走在前列。
今年,我省将夯实“人工智能+”底层能力。提升算力调度平台服务能力,实现“云、网、边”一体化智能调度和服务。夯实通用大模型底座,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开展垂类模型研发,打造企业级场景应用模型。开展产品端侧模型算法攻关,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
我省“人工智能+”行业区域全覆盖今年将全面推进,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社会民生等方向相关重点行业领域,释放高质量场景机会,促进人工智能在工业、教育、医疗、政务等领域深度应用。设立人工智能场景创新项目,加强与市县区政策协同,支持全省人工智能重大场景建设和场景应用,梳理遴选一批典型案例。
去年12月,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正式启动,标志着由科研到产业生态构建进入融合发展阶段。今年,我省将依托该先导区,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资源,辐射形成“1+1+N”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先导集聚。扩容人工智能“基金丛林”,培育发展人工智能领域耐心资本。办好2025中国人工智能大会、全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等赛事活动,吸引国内知名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以及创新创业团队来皖发展。
从技术底层,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挑战是安全、可控。陈龙胜介绍,今年我省将支持人工智能安全可控技术攻关和应用,建设大模型测试评估中心,提供深度学习、对抗攻击、自主可控等技术能力评测服务,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安全产业。探索人工智能监管沙盒试点,开展差异化动态监管,防范技术滥用等衍生风险。
推动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当主角
青年科技人才处于思维创新的黄金期、智力创造的高峰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
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国阳介绍,我省今年将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推动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资源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建立青年科技人才低频次、长周期评价机制。对于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的青年科技人才,强化使命导向,提高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以及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赋予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评价自主权。
树立“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理念,在省级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中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资助结构,90%以上的经费将用于支持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设立省杰青延续资助项目,支持取得突出成绩的省杰青项目负责人以久久为功的精神挑战科学难题、攀登科技高峰,培养具备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水平领军人才。
我省针对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推出雏鹰计划专项基金,为在校或毕业3年内的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同时,组建“通江达海”人才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在皖创业创新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团队。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等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以科技成果、人才人力资本等的量化估值为资金授信依据。
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落地
4月26日~28日,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将在合肥举办。
省科技厅副厅长陈龙胜介绍,近年来,我省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科产融合的途径,强化中试孵化、对接交易、金融支撑,深化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全面推开,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成立或入股科技型企业89家。全省现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19个,其中国家级67个。2024年累计举办“双创汇”活动70场,签约项目857个。全省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今年,我省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快构建要素充分集聚、供需精准对接、服务高度集成、成果高效落地的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方面,今年我省将打造2.0版,对省属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分类指导,挖掘赋权典型案例,以“赋权企业”为重点,抓好跟踪服务和政策支持,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组织科大硅谷、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与试点单位加强对接服务,进一步推动省属高校院所成果转化。
3月中旬,省政府印发《顶尖孵化器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9年全省建设顶尖孵化器10家左右,建设期满每家顶尖孵化器新孵化科技型企业不少于50家,导入省外优秀科技团队不少于10个,进一步贯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集聚全链条,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龙胜介绍,今年,对标国际一流,聚焦硬科技企业孵化和未来产业培育,我省将推动省市协同,谋划建设一批顶尖孵化器,进一步贯通科技创新、转化孵化、企业培育、产业集聚全链条,示范带动更多孵化器实现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型升级,促进颠覆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转化和硬科技项目的加速孵化。
今年,我省还将推动安徽科技大市场加快分市场建设,尽快形成覆盖全省、服务全省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强化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依托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开展“千人特训营”,完善技术经理人激励政策,全年培养技术经理人1000人以上。
协同创新汇聚科创力量
省科技厅副厅长姚群介绍,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开放促合作,推动长三角协同创新,探索开展科技招引,深化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大力汇聚省外境外各类优势创新资源。全省新引进科技企业1454家,设立新型研发机构45家,在外设立科创飞地平台15个,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37个。组织推荐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40项,支持天都实验室牵头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推动组建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引导更多高端创新资源在我省汇聚。
今年,我省将与江浙沪协同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持续开展“高校院所行”活动,充分链接沪苏浙等优势创新资源,引进人才、平台、成果入皖;聚焦我省重点领域需求,组织第八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以“安徽出题、沪苏浙解题”模式,柔性用好沪苏浙大院大所资源;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组织实施好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
通过“高校院所行”、“双创汇”、科交会等活动,利用基金招引、产业链招引、平台招引、场景招引、飞地招引等方式,常态化引进省外境外科技团队来皖创新创业、省外大院大所来皖设立研发平台。
在持续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同时,我省将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
姚群介绍,我省今年将支持省内大院大所和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国际大科学工程国家立项,争取总部基地落户安徽;推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载体建设;举办系列交流对接活动,搭建特色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