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季度外贸规模和增速居全国前列,总值第九增速第七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5-04-17 19:03:13

4月17日下午,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在复杂多年的国际形势下,今年一季度,我省外贸规模和增速居全国前列。

规模和增速居全国前列

合肥海关副关长何永佳介绍,一季度,我省货物贸易进出口2153.3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出口1478.3亿元,增长17.3%;进口675亿元,增长4.8%。一季度,我省进出口总值排名全国第9位,同比上升1位。进出口、出口、进口总值分别位居全国第9、9、11位,中部排名均居第1位。安徽省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11.8个百分点,居于全国第7位,出口、进口增速分别位居全国第7、8位。

在贸易伙伴中,我省对欧盟、东盟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一季度,安徽与全球136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实现增长。其中,对欧盟进出口281.5亿元,增长14.6%,占我省进出口比重的13.1%,其中出口226.2亿元、进口55.3亿元,分别增长15.6%、10.5%;对东盟进出口265.3亿元,增长23%,高于整体近10个百分点,占12.3%,其中出口193.4亿元、进口71.9亿元,分别增长23.2%、22.7%。

从分类来看,我省加工贸易进出口大幅增长。一季度,安徽加工贸易进出口427.5亿元,增长59%,占19.9%,对进出口增长的贡献度超过6成,达63.6%;一般贸易进出口1547.1亿元,增长5.8%,占71.8%,高出全国7.9个百分点;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151.4亿元,增长13.8%,占7%。

“新三样”出口方面,我省一季度增速超五成。一季度,出口机电产品1068.5亿元,增长19.5%,占出口比重的72.3%。其中,出口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电动汽车“新三样”产品172.7亿元,增长58.3%。同期,安徽省汽车、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分别出口204.8亿元、114.7亿元、101.3亿元,分别增长19.2%、31.2%、15.9%。

民营企业是第一大外贸主体

何永佳介绍,从经营主体数量上看,目前我省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9361家,每10家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企业中差不多就有9家是民营企业。从外贸规模来看,一季度,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1158.5亿元,增长17.6%,占全省外贸的53.8%,对我省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9.6%,外贸主力军地位持续巩固。

从产品结构方面看,今年以来,我省民营企业快设备更新,不断为创新“蓄势赋能”。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口各类机械制造设备83.9亿元,增长19.3%。同时,创新“蓄势”也不断转化为出口动能,一季度,民营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增长5.2%,占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62.5%。

品牌竞争力方面,近年来,我省民营企业逐渐由“生产”到“出品”。一季度,安徽省民营企业出口汽车、家电等自主品牌商品350.5亿元,增长15.2%,占我省出口比重的23.7%,占比位列全国第一,自主品牌商品出口增长快、占比高,品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大力助推解决外贸难题

受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影响,外贸企业自身也面临着许多难题。何永佳介绍,今年新年伊始,合肥海关就出台了相关措施,围绕助力培育外贸新动能、支持外贸优进优出、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推出26条措施,结合“合畅2025”专项行动,开展“关长送政策上门”活动185次,编制海关“普法服务包”,不断为民营经济外向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合肥海关积极对接安徽省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相关信用培育重点企业名单,解决进出口领域难题49个。截至目前,安徽共有民营AEO企业64家。支持民企开展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简化料件流转、外发加工等业务手续,为企业减免担保,降低资金成本等。

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合肥海关畅通国际物流通道,支持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宣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机场建设,保障新开国际货运航线,助力建设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拓展“铁海联运”“空陆联运”“空空中转”业务,支持省内港口集群化、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协同发展,深化“直装直提”“离港确认”“联动接卸”应用成效,一季度办理“联动接卸”业务1398票、货值9.3亿元,分别增长3.48倍、2.88倍,降低企业运输成本约30%。

此外,推动保税维修发展,支持合肥经开、芜湖等综合保税区开展大型装备、电子产品和汽车零部件保税维修等业务。推动跨境电商发展,推广应用“智慧在途监管”新模式,运用智能关锁对关区出口跨境电子商务商品实施有效监管等。

便利要素跨境流动,优化特殊物品卫生检疫审批流程和风险评估,加强企业、科研单位需求调研,建立入境高风险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4月11日,全省首单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试点在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成功落地。

强化改革创新赋能,支持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战新产业全产业链,开展海关监管制度差异化探索,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推动优势产业发展。提高享惠用惠水平,进一步扩大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享惠范围,并拓展运输方式,企业以铁路运输方式进口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也适用此查验模式。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郜征)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