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我们的山河海洋”新质物业系列报道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生活的缩影。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晚的万家灯火,社区承载着人们对家的向往,也见证着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连接。然而,当城市的脚步越来越快,社区是否还能成为人们心灵的港湾?当物业服务从“保基本”向“创美好”转型,社区营造的意义便在于重新定义“家”的边界——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更是情感、文化和价值的交汇点。
在“社造+我们的山河海洋”新质物业系列报道中,我们将走进部分社区,探寻物业如何让社区从基础服务向生活服务升级,从服务空间向人文空间延伸,从单一管理向共建共治转型。
我们,将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社区故事,感受到物业服务如何让生活更有温度,社区更有归属感。
这是探索,去重新发现我们身边的“山河海洋”。
4 月 2 日,家住经开区融创城的刘女士接到了一通来自小区物业的电话。
电话那头,物业人员详细询问她 “有何特长?空闲时间喜欢做什么?是否愿意加入社区‘主理人’计划”。刘女士一一作答,语气中透着好奇与期待。这通电话,源于融创城物业三月初启动的 “阳光主理人” 计划。该计划面向融创业主,旨在寻找那些愿意为社群伙伴提供自由交流、分享和学习成长空间的邻居。截至目前,已有近 500 名业主积极响应,社区活动的主导权正逐步从物业和社区转向业主。
社区营造是一场 “关系革命”
这些变化,与融创服务正在书写的一份关于“社区营造”的答卷有关。
自2024年,融创服务iSunny社群正式升级为iSunny2.0社区营造。这一年里,融创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社区营造,其中以五大试点项目的落地成果尤为突出,五大试点共建理事会相继成立,通过定期会议的召开,将社区、居民与物业三方紧密联结在一起,在安全健康、社群文化、空间环境、全龄共学、共益共建和社区创生六大领域里深耕细作。
其中,合肥融创城作为融创服务深耕城市社区治理的典范项目,以“党建引领、多方共建、共享共治”为核心,积极探索社区服务新模式。2024年,社区发起“零废弃花园”计划,将闲置空地改造为生态花园区,业主通过认领花卉亲手种植,厨余垃圾则通过堆肥技术转化为有机肥料,形成资源循环利用闭环。与此同时,社区聚焦儿童友好型建设,打造“睦邻空间”与“儿童果壳乐园”。通过墙面彩绘、安全地垫铺设、益智玩具配置等改造,原本单调的公共区域焕发新生。此外,合肥融创城通过挖掘业主特长,培育出多位核心“阳光主理人”,他们作为共享共治理事会成员积极牵头文体活动、环保公益和邻里互助板块,成为社区自治的中坚力量。合肥融创城的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业主幸福感,更在行业内树立了标杆。
过去,物业服务是 “我服务,你打分”,聚焦硬件维护和基础服务。而社区营造则强调共建共治,深入洞察居民需求,激发居民参与,建立可持续机制。
正如一位主理人所说:“社区营造不是简单的花钱搞几场活动,而是一场‘关系革命’,它需要把信任、规则、小确幸一点点攒起来,活水自然来。”
居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那么,什么是社区营造?开篇明义,社区营造就是一种以社区为基础,通过居民、政府、企业等多方协作,共同改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功能、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综合性活动。它旨在创造一个更加宜居、和谐、有活力的社区环境,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这意味着,社区营造不再仅仅是一个物业服务品牌,更是一个连接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生活的桥梁。在这里,社区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群,而是一个充满温度的生活共同体。
在融创城,社区营造的核心在于让居民从 “旁观者” 变为 “主人翁”。
4月12日,由“夏夏爸爸美育博物馆”主理人郭峰及同事与融创物业工作人员,在融创城新月公园举办的一场“小小绘画家”活动就对社区营造做了最好的说明。
老师先带着孩子们一起用画笔描摹出云朵的变化,随后,又将孩子们裱好的画作悬挂在社区绿道上,开了一次户外自然美术展。当天活动的“重头戏”,是对孩子们的画作进行“拍卖”,举牌的有孩子还有闻讯赶来的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在现场勇敢表达,一位刘姓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更容易融入到社区中,“从旁观者变成了主人翁”。
郭峰说,他也明显感受到这个小区的不同。以前,他们更多是“配合”物业活动。这次,他是主动提出方案,物业全程协助。
对此,郭峰的认识比较“深刻”。“商业的发展就像奔腾不息的河流,始终处于迭代更新之中。其本质不仅在于满足市场需求,更应从分工协作以及交换价值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作为扎根于社区的店铺,其角色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品提供者。”郭峰说,除了为居民提供具体的商品价值外,更要积极投身于丰富居民生活的实践中,充分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以夏夏爸爸这家专注于儿童美育的品牌店铺为例,在教授孩子们绘画技巧、培养他们艺术素养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为居民的生活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比如,举办居民能够广泛参与的儿童画展,让孩子们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让居民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使店铺更具人文温度。当店铺积极参与到居民的生活中,与居民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居民便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门店的特色与优势,从而在购买决策时获得有力的参考,做出更加符合自身需求的选择。
通过 “阳光主理人” 计划,融创吸引了近 500 名业主参与社区共建。这些主理人背景多样,却因共同的热爱和责任感聚在一起,为社区注入新活力。
“共建”让社区自己活出生命力
社区营造的关键在于建立可持续的共建机制。
融创通过 “共建理事会” 将业主、物业和政府紧密连接,共同商议社区事务,推动社区发展。
数据显示,融创城居民提案转化率从 8% 提升至 40%,空间活化率从 35% 提升至 78%。在“社区小掌柜” 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义卖旧玩具学习财商,收益反哺社区图书角。这种模式结合商业策划与公益,居民在参与中感受乐趣,见证社区改变。
社区店大多属于个体经营模式,在人力、物力等资源方面相对有限。在经营过程中,它们的长处和短板往往十分明显。由于各个店铺的业务领域不同,所具备的能力也各有长短。“倘若这些社区店能够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便能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实现互利共赢。”郭峰说。
在这方面,融创走在了前面,他们主动对接小区特色店,“协助他们引流,也邀请他们参与社区共建,工作量肯定不小,但做好了效果明显。
一方面,通过合作实现社区店的品牌理念和产品的高效传播。不同店铺的特色与优势又能相互补充,进一步吸引更多居民的关注;另外一方面,在宣传推广过程中,联合行动能够最大程度地压缩宣传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郭峰的这次活动,就分别得到了芙蓉社区及融创物业的协助。“夏夏爸爸”发挥自身在儿童教育领域的优势,融创物业则凭借其丰富的社区资源和组织协调能力,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周末亲子活动,芙蓉社区则在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丰富上开展了一次组织探索。
这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合作,而是一种基于互助精神的深度合作。
按照主理人们的理解,社区营造就是以社区为基础,通过多方协作,改善社区环境、提升功能、增强凝聚力。它旨在创造宜居、和谐、有活力的社区环境,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在此过程中,融创通过 “物业服务 + 生活服务” 模式,改变传统物业定义,在物业基础服务不断提升的前提下,通过业主的互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让“社区自己活出了生命力”。
谁能分享社区营造这块“蛋糕”
融创的社区营造实践成效显著。
截至 2025 年 2 月,“阳光主理人” 计划吸引近 500 名业主参与,社区活动主导权正从物业和社区向业主过渡。前置仓业务覆盖 10 个项目,服务超 15000 户业主及租户。社区营造还让居民关系更紧密,从前邻里是电梯里的陌生人,现在变成可托付钥匙的 “家人”,孩子们放学后能在社区找到玩伴,新搬来的妈妈通过瑜伽沙龙结交朋友。
融创的社区营造之路还在持续向前。据了解,未来融创城的助理人们还将计划引入 “家庭次卡”“时间银行” 模式,让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可兑换儿童托管、兴趣启蒙等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尝试 “社区元宇宙” 和 “生活实验室”,将社区变为创新试验田,进一步激发社区活力。
商业层面已经关注到了“社区营造”这快蛋糕,但并不是都能吃到。
采访中,物业专家就指出,物业小区想开展社区营造,至少要满足居民、社区空间、社区文化以及外部支持等几个条件。譬如,居民要有参与意识与积极性,能自发组织活动;社区需有充足公共空间,布局合理且设施完善;社区文化氛围要浓厚,有鲜明特色且注重传承与创新;还需政策支持、企业合作与社会参与。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部分条件不满足,社区、物业就彻底躺平。“社区营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持续投入。但当看到社区因大家的付出而变得更好,所有努力都值得。”融创服务安徽公司总经理魏娜表示,只要方向对了,剩下的就是不断为业主、为社区去探索和试错。(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