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里河,“施水枝津”话古今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5-04-24 14:43:20

  潺湲流淌的四里河,是合肥的地理文化坐标。清润秀丽的河水,由北向南,从庐阳城区穿境而过,滋润出一片山水,给这方三国故地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沟通巢肥运河的“施水枝津”

  史籍记载,春秋时期,在江淮分水岭区域,有一条南北相通的“巢肥运河”,曾在历史上发挥重要的经济、军事价值。

  嘉庆《合肥县志》云:“城南居四水中,四水者,西为肥水经流,南为施水经流,东为逍遥津,北为施水枝津。”这条施水枝津,所指即今四里河。还有另一条施水枝津,是位于合肥城东的板桥河,发源于双墩与三十头交界处,横穿北城区,入南淝河。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将肥水、阎涧水、阳湖、施水、施水枝津分开叙述,旨在说明“施合于肥”,除源头之外,“(肥)水上承施水于合肥县”,即由施水枝津、阳渊、阎涧水三者组成的一条水道,这是历史上巢肥运河的航道。《史记·货殖列传》云,“合肥南北湖。南则巢湖,北谓芍陂也。今水利不修,芍陂湮塞,南北湖不通,惟存寿州北入淮之肥及合肥入湖之水。”强调了人工修建的芍陂,对于施水、肥水通航水道的关键措施和制约作用。

  汉代之前,四里河究竟如何穿越分水岭,注入阳渊,汇通庄墓河?合肥许昭堂等学者经过实地考察,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参考合肥地方史、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深入研究,综合分析,得出比较清晰的结论:巢肥运河水道是由施水枝津、阳渊、阎涧水组成一条施肥两水相通的航运水道。古巢湖湖盆面积大,水位高,挤压了施水正常入湖,尤其使施水枝津形成倒灌延伸,越过分水岭,沿着南北低洼地势与东西方向阎涧水汇合,形成了施肥两水相通。

  可以说,四里河与合肥的发展紧密相连。先秦至汉初,正是因它作为施水枝津,沟通巢肥运河,合肥地处江淮水上交通线的枢纽,从而成为全国著名的“输会”城市。

  秦汉合肥古城的护城河

  历史文献已经证明合肥应该是从古庐子国开始发展为城邑的,秦始置县。在这一带,如今还留存有古城社居委和古城子的地名,保存着从战国到南北朝时期各个阶段的遗存。这里就是合肥古城遗址。

  四里河是秦汉合肥古城的护城河。三国时期,因为魏军长于陆战,短于水战,而合肥城濒临施水、四里河,不利于发挥魏军战斗力,魏明帝批准征东将军满宠的提议,在城西30里鸡鸣山另筑新城。青龙元年(公元233年),孙权率水军围攻合肥新城二十日,不敢下船,无功而返。魏明帝修筑合肥新城,不仅获得“引贼远水”之利,而且魏大军由涡水、淮水经曹操河,可直登鸡鸣山大营。

  汉合肥城位于南淝河主河道与四里河汇合处,是一个相对较高的高地,有过县治、州治,还做过侯国国都,一直使用了近500年时间未迁移,直至南北朝时期。公元506年,南朝的梁国豫州刺史韦睿,为了从北方的魏国夺取合肥,筑堤拦截南淝河水,用河水灌城。随着南淝河水位不断增高,梁国的战船都高过了合肥的城墙。河水由北岸外溢,淹没了秦汉时期所建的合肥县城。后来,合肥城向东南方向迁移重建,这才有了后来环城马路以内的合肥城。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大将军尉迟敬德受李世民派遣,在旧城东南高地重筑土城,史称唐城、金斗城(得名于古城内金斗河)。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淮西帅郭振屯驻合肥,为防御金兵侵袭合肥,筑“斗梁城”。合肥城扩大了几倍,基本形成今合肥古城的初貌。

  至此,四里河结束了它数百年护城河的使命。处于唐宋古城水西门西向千米之外,四里河从秦汉古城的护城河,变成了城外河流。

  四里河边的郢

  郢是一个特殊的地名称谓,历经2000多年而未消弭。四里河两岸的施大郢、阮大郢、吴郢、梁郢,也曾是傍河而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古村,是四里河在大地上留下的特殊人文印记。合肥于“郢”,始终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

  梁郢是四里河汇南淝河的入河口。施大郢的先祖系于明初从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民国以后,施氏谱系为:大有继庆,国运维新,俊才萃起,德厚贤增。村庄东依四里河,西傍合肥至淮南的古驿道。村头是照山塘,传说塘水能照见大蜀山,故名。村东南,巍峨耸立着烟大古堆,为商周古文化遗址。

  郢的古老地名,传承沿袭了楚文化的脉络。《史记·楚世家》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就是楚国都城的代称,类似于“京”。楚国迁都寿春之后,历经考烈王、幽王、哀王、负刍四世,共19年。楚为秦所灭,其子民依然保持对“郢”的肃穆和敬重,所居的村落改用国都取名而沿袭至今。

  其实,“郢”除了最早见于《史记·楚世家》记载外,屈原也有《九章·哀郢》:“发郢都而去闾兮,荒忽其焉极。”流放的爱国主义诗人,日日夜夜哪能忘记故乡?鸟儿飞再远也要飞返故乡,狐狸死时头会向出生山冈。楚被秦灭时,楚人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不仅是预言,也是誓言。楚文化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随着河水流淌千载,融入四里河的文化血脉之中。

  楚穆王时期,合肥入楚。公元前615年,楚伐巢国,《春秋·文公十二年》云:“夏,楚人围巢。”杜预注:“巢,吴楚间小国。庐江六县东有居巢城。”这是巢入楚最早的历史记载。合肥入楚,直至秦统一,历经四个世纪,新鲜的楚文化和合肥本土文化逐步融合,成为推动合肥发展的主流文化。

  四里河沿线拥有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南淝河、四里河,滋润一方水土的明 慧与胸襟。每个朝代的人类文明都在这里拓展,在四里河沿线就留下烟大古堆、大雁墩、金大古堆、双古堆等众多古迹,对于研究江淮地区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生与死、城与墓,透视出这座千年古城那曾经无比辉煌的岁月。

      作者 施维奇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