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淮西抗日英雄、革命烈士杨效椿:百姓口中的“老杨头”威震敌胆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5-06-19 22:20:36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江淮大地无数英雄儿女用鲜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不朽丰碑。在波澜壮阔的江淮烽火中,有一位从山西奔赴战场的书生将领——杨效椿。近日,他的儿子杨力国讲述了父亲从延安抗大到淮西战场的传奇经历,展现了这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智慧。  

投笔从戎:从书生到抗日将领

1911年,杨效椿出生于山西万荣县一个农民家庭。17岁考入山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后,“九一八”事变的炮火点燃了他的抗日热血。他与同学走上街头,高呼抗日口号,捣毁日货商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已是实验小学校长的他毅然辞去职务,奔赴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奉命南下安徽,投身抗日洪流。  

初到安徽,杨效椿被分配至鄂豫皖区党委机关工作。1938年11月,他担任独立大队大队长,首战便显露出军事才能:在舒城桃溪镇截击日军运输队,缴获20万伪钞;又于谢家河突袭日军汽艇,切断其补给线。1939年4月,他调任新四军,率部转战皖东,参与创建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在肥东青龙厂以少胜多,击退3000余人的日伪军进攻。  

年轻时期的杨效椿

淮西烽火:智勇双全“捉舌头”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决定开辟淮西抗日根据地。杨效椿受命率一个连挺进淮西,面对日伪顽军的夹击,他依靠群众,逐步站稳脚跟。1942年1月,他接到一项特殊任务:活捉日军“舌头”,获取情报。  

1月21日,杨效椿得知驻打石坑的日伪军次日将下乡抢年货,当即在戚捻设伏。次日,40余名日伪军进入埋伏圈,杨效椿下令放过伪军,专打日军。激战中,两名日军陷于泥沟负隅顽抗,一名被击伤,另一名被战士王班长扑倒生擒。此战毙伤日伪军6人,俘获日军士兵清水,后者经教育后成为反战同盟成员,提供了关键情报。  

“老杨头”:暖心军民鱼水情

在淮西,杨效椿的部队纪律严明,白天帮农民干活,夜晚露宿村外,秋毫无犯。一次,土匪夜袭村庄,他率部追击,击毙匪首并夺回财物。百姓们从怀疑到信任,主动为新四军带路、送情报,亲切称他为“老杨头”。  

1940年,时仼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新八团政委杨效椿(后排中)在定远县一次战斗后与战友合影

在江淮抗日的烽火中,杨效椿参加的战斗不胜枚举,杨公庙战斗、三和闪击战、智取杨老圩……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淮西独立团击毙、俘获日伪军2000余人,并为新四军二师输送大批兵源、武器和粮食,自身也发展成为3个营、9个连、1000多人的主力团。杨效椿也因此成为淮西地区威震敌胆、家喻户晓的抗日骁将。

新中国成立后,杨效椿历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等职,但始终心系淮西乡亲,家中常有老区群众来访,他总自掏腰包热情招待。1976年病逝后,淮西百姓痛哭送别。1978年,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此殊荣的安徽省级领导。

现存杨效椿的文物已为数不多,其中一副望远镜历经年代依旧漆黑发亮。杨效椿之子杨力国说,这是父亲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战利品,看到它,就想起小时候围在父亲身边听他说抗日故事。

杨效椿的一生,是烽火中铸就的忠诚。从书生到将领,从战场到政坛,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如今,合肥大蜀山烈士陵园中,“共产党员的楷模”题词仍熠熠生辉,他的精神将继续照亮江淮儿女的前行之路。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许家权)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