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繁花》里,财务自由的宝总遇到累心事,玲子小姐便带他去偏僻小镇寻一爿小食店——纵然下雨,也要各撑一把伞上桥下堤的,走一段长长夜路,就为坐下来,点几碟小咸菜,吃一碗汤泡饭……清汤寡水落了胃,整个身心妥帖滋润,宝总又堂皇地复活过来。
看到这里,总是会心——那不过是一个金光璀璨的成年人寻着来时路重温一遍穷乏的童年。
咸菜就汤泡饭,何谈营养?不过是童年味蕾的狂欢。
人生种种。有时,难免贱骨头,乐于被清贫滋养。
芒种前后,我的贱骨头又痒了。盘算着要吃一顿童年时的瓠子疙瘩汤。
事先与菜市里一位售卖嵊州包子的老板商量,可否卖一斤面粉与我。我相中的是他们家面粉的依然本色,不曾添加增白剂。面粉到手,有袅袅麦香。再去买一条瓠子。可惜此地瓠子品种胖而短,不盈一尺,味淡。吾乡瓠子细而长,口感甜鲜。
回家,倒出面粉半斤,打一枚蛋,适量水,筷子搅匀,放一旁饧一饧。瓠子刨皮,切细丝,备用。
锅热,菜籽油、猪油适量,炝炒瓠子丝,开水适量,猛火顶开,拿一把勺子,往滚沸的锅中一勺一勺搲面疙瘩,大小随意。最末一定要留下一拗儿湿面,加凉水稀释,搅成稀糊状,沿着锅沿慢慢倒入,以锅铲快速搅拌几下。
我最爱的,就是这种疙瘩汤的稀糊糊。
等面疙瘩彻底熟透,搁点盐,熄火。是晚餐。舀了一碗稀糊糊,略配四五个面疙瘩。第一口入嘴,虽无童年瓠子的鲜甜,但滋味近似。一碗饮毕,不自觉又去盛了半碗。一边跟我妈抱怨,怎么吃不到小时候的麦香了,还又一边滔滔而下。
吃得过于迅疾,胃撑得微痛。
原以为到此为止。谁知翌日清晨起,整个人不太对劲。确乎吃伤了。死面不易消化,也是一岁年龄一岁人。冒着微雨,户外慢行四五十分钟,一无饿意。九点余,方去小食店,要了一碗小米南瓜粥。
像是大病一场,整个人虚脱状态。血糖可能飙升至临界点了吧。
每年芒种前后,我的味蕾开始复苏,时时想着吃一餐瓠子疙瘩汤。年年食,年年不如意。童年的麦香永不再来。
吾乡地处丘陵,多水田,少旱地。每年,仅仅几分地麦子,将其割了,脱粒,曝晒,挑去机房碾粉,勉强几十斤吧。要珍惜着吃。
摊小麦粑粑,擀面汤,挑疙瘩汤。如此而已。吾乡乏人做馒头,平素以稻米为主食。面食,不过打个牙祭而已。
童年里那种销魂的麦香气息,何其长情,拂也拂不去,估计要跟随一生。
柴禾灶的大铁锅,烧得起青烟。搲一坨饧好的新面,用锅铲迅速摊匀,是薄薄一层,高温下的湿粉迅速起了赤铜的麦色,再沿锅边轻轻揭起,锅铲托住粑粑正中,翻个身,淋点菜籽油,附着于半熟粑粑上,再翻个身,两面炕得橙黄焦脆。条件好的家庭,起锅前,撒点儿白糖,卷起。趁热,咬一口,大嚼,是香、脆、韧的复合交响。末了,唇齿间起了咯吱咯吱的微响,那是白糖粒吹响味蕾小号的起舞。
暌隔三十余年,依旧可以听闻白糖于齿间的微响。此刻,它像极我正听着的肖邦夜曲,是女钢琴家皮蕾斯弹奏着的,轻柔,温馨,曼妙,神秘,一声声叩击着心房,令我的童年在无边的麦香中充满着神性。那个在故乡吃着小麦粑粑的孩子重新复活。
在一次次书写中,我们又把自己重新养了一遍。
我妈说,还有点面粉,过几天,擀一次面汤吃。我附议,做点捶肉放进去。
所谓面汤,即北方意义上的面条。适量水,将粉和匀,揪一个个面剂子。过去哪有擀面杖?以盐水瓶往面剂子上滚滚,擀至筛子那么大面积,切成一拗拗面条,撒点儿干面粉,以防粘连。同样是烈火炝炒瓠子丝,加水,滚开,切好的面条抖开,一层层铺撒于锅中,适量盐调味,即可。
食毕,我去村西头张满枝家,等她一起上学。张家父亲,系老窑匠,家庭生活优渥。她们家面汤里可是放了肉的。她妈妈眯着双眼,往锅里抖搂完面条,额外放些汆肉,然后差使着小女儿去喊居家附近的二女儿回家饕餮。张家一共四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均嫁与同村人家。彼时,我颇困惑,这个妈妈何等偏心,何以不喊大女儿回家吃一顿有肉的美食呢?
乡下过的都是农历日月。端午过后,迎来芒种,忙是有点忙的。割了麦子,紧接着便要扦插山芋苗。一场一场的细雨,将整个生命氤氲着雾气,无所不在的青草甘甜的气息构成整个幽夏。广畴野畈里,一层一层绿翠,一日浓似一日,大地茫茫,别有景深,一切葳蕤着繁茂着。
村里女性衣襟前、黑发上,总有一朵栀子花。清晨的小河边,女性们齐齐于河边浣洗衣物。一朵朵栀子的白,在棒槌声中跳动……天地俱活在一种无形的节律之中。
至今忆及,心为之静。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黄丝苏)
【橙笔记】不脱蓑衣卧月明
安徽商报
张雪子
2025-06-30 08:21:48
电视剧《繁花》里,财务自由的宝总遇到累心事,玲子小姐便带他去偏僻小镇寻一爿小食店——纵然下雨,也要各撑一把伞上桥下堤的,走一段长长夜路,就为坐下来,点几碟小咸菜,吃一碗汤泡饭……清汤寡水落了胃,整个身心妥帖滋润,宝总又堂皇地复活过来。
看到这里,总是会心——那不过是一个金光璀璨的成年人寻着来时路重温一遍穷乏的童年。
咸菜就汤泡饭,何谈营养?不过是童年味蕾的狂欢。
人生种种。有时,难免贱骨头,乐于被清贫滋养。
芒种前后,我的贱骨头又痒了。盘算着要吃一顿童年时的瓠子疙瘩汤。
事先与菜市里一位售卖嵊州包子的老板商量,可否卖一斤面粉与我。我相中的是他们家面粉的依然本色,不曾添加增白剂。面粉到手,有袅袅麦香。再去买一条瓠子。可惜此地瓠子品种胖而短,不盈一尺,味淡。吾乡瓠子细而长,口感甜鲜。
回家,倒出面粉半斤,打一枚蛋,适量水,筷子搅匀,放一旁饧一饧。瓠子刨皮,切细丝,备用。
锅热,菜籽油、猪油适量,炝炒瓠子丝,开水适量,猛火顶开,拿一把勺子,往滚沸的锅中一勺一勺搲面疙瘩,大小随意。最末一定要留下一拗儿湿面,加凉水稀释,搅成稀糊状,沿着锅沿慢慢倒入,以锅铲快速搅拌几下。
我最爱的,就是这种疙瘩汤的稀糊糊。
等面疙瘩彻底熟透,搁点盐,熄火。是晚餐。舀了一碗稀糊糊,略配四五个面疙瘩。第一口入嘴,虽无童年瓠子的鲜甜,但滋味近似。一碗饮毕,不自觉又去盛了半碗。一边跟我妈抱怨,怎么吃不到小时候的麦香了,还又一边滔滔而下。
吃得过于迅疾,胃撑得微痛。
原以为到此为止。谁知翌日清晨起,整个人不太对劲。确乎吃伤了。死面不易消化,也是一岁年龄一岁人。冒着微雨,户外慢行四五十分钟,一无饿意。九点余,方去小食店,要了一碗小米南瓜粥。
像是大病一场,整个人虚脱状态。血糖可能飙升至临界点了吧。
每年芒种前后,我的味蕾开始复苏,时时想着吃一餐瓠子疙瘩汤。年年食,年年不如意。童年的麦香永不再来。
吾乡地处丘陵,多水田,少旱地。每年,仅仅几分地麦子,将其割了,脱粒,曝晒,挑去机房碾粉,勉强几十斤吧。要珍惜着吃。
摊小麦粑粑,擀面汤,挑疙瘩汤。如此而已。吾乡乏人做馒头,平素以稻米为主食。面食,不过打个牙祭而已。
童年里那种销魂的麦香气息,何其长情,拂也拂不去,估计要跟随一生。
柴禾灶的大铁锅,烧得起青烟。搲一坨饧好的新面,用锅铲迅速摊匀,是薄薄一层,高温下的湿粉迅速起了赤铜的麦色,再沿锅边轻轻揭起,锅铲托住粑粑正中,翻个身,淋点菜籽油,附着于半熟粑粑上,再翻个身,两面炕得橙黄焦脆。条件好的家庭,起锅前,撒点儿白糖,卷起。趁热,咬一口,大嚼,是香、脆、韧的复合交响。末了,唇齿间起了咯吱咯吱的微响,那是白糖粒吹响味蕾小号的起舞。
暌隔三十余年,依旧可以听闻白糖于齿间的微响。此刻,它像极我正听着的肖邦夜曲,是女钢琴家皮蕾斯弹奏着的,轻柔,温馨,曼妙,神秘,一声声叩击着心房,令我的童年在无边的麦香中充满着神性。那个在故乡吃着小麦粑粑的孩子重新复活。
在一次次书写中,我们又把自己重新养了一遍。
我妈说,还有点面粉,过几天,擀一次面汤吃。我附议,做点捶肉放进去。
所谓面汤,即北方意义上的面条。适量水,将粉和匀,揪一个个面剂子。过去哪有擀面杖?以盐水瓶往面剂子上滚滚,擀至筛子那么大面积,切成一拗拗面条,撒点儿干面粉,以防粘连。同样是烈火炝炒瓠子丝,加水,滚开,切好的面条抖开,一层层铺撒于锅中,适量盐调味,即可。
食毕,我去村西头张满枝家,等她一起上学。张家父亲,系老窑匠,家庭生活优渥。她们家面汤里可是放了肉的。她妈妈眯着双眼,往锅里抖搂完面条,额外放些汆肉,然后差使着小女儿去喊居家附近的二女儿回家饕餮。张家一共四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均嫁与同村人家。彼时,我颇困惑,这个妈妈何等偏心,何以不喊大女儿回家吃一顿有肉的美食呢?
乡下过的都是农历日月。端午过后,迎来芒种,忙是有点忙的。割了麦子,紧接着便要扦插山芋苗。一场一场的细雨,将整个生命氤氲着雾气,无所不在的青草甘甜的气息构成整个幽夏。广畴野畈里,一层一层绿翠,一日浓似一日,大地茫茫,别有景深,一切葳蕤着繁茂着。
村里女性衣襟前、黑发上,总有一朵栀子花。清晨的小河边,女性们齐齐于河边浣洗衣物。一朵朵栀子的白,在棒槌声中跳动……天地俱活在一种无形的节律之中。
至今忆及,心为之静。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黄丝苏)
电视剧《繁花》里,财务自由的宝总遇到累心事,玲子小姐便带他去偏僻小镇寻一爿小食店——纵然下雨,也要各撑一把伞上桥下堤的,走一段长长夜路,就为坐下来,点几碟小咸菜,吃一碗汤泡饭……清汤寡水落了胃,整个身心妥帖滋润,宝总又堂皇地复活过来。看到这里,总是会心——那不过是一个金光璀璨的成年人寻着来时路重温一遍穷乏的童年。咸菜就汤泡饭,何谈营养?不过是童年味蕾的狂欢。人生种种。有时,难免贱骨头,乐于被清贫滋养。芒种前后,我的贱骨头又痒了。盘算着要吃一顿童年时的瓠子疙瘩汤。事先与菜市里一位售卖嵊州包子的老板商量,可否卖一斤面粉与我。我相中的是他们家面粉的依然本色,不曾添加增白剂。面粉到手,有袅袅麦香。再去买一条瓠子。可惜此地瓠子品种胖而短,不盈一尺,味淡。吾乡瓠子细而长,口感甜鲜。回家,倒出面粉半斤,打一枚蛋,适量水,筷子搅匀,放一旁饧一饧。瓠子刨皮,切细丝,备用。锅热,菜籽油、猪油适量,炝炒瓠子丝,开水适量,猛火顶开,拿一把勺子,往滚沸的锅中一勺一勺搲面疙瘩,大小随意。最末一定要留下一拗儿湿面,加凉水稀释,搅成稀糊状,沿着锅沿慢慢倒入,以锅铲快速搅拌几下。我最爱的,就是这种疙瘩汤的稀糊糊。等面疙瘩彻底熟透,搁点盐,熄火。是晚餐。舀了一碗稀糊糊,略配四五个面疙瘩。第一口入嘴,虽无童年瓠子的鲜甜,但滋味近似。一碗饮毕,不自觉又去盛了半碗。一边跟我妈抱怨,怎么吃不到小时候的麦香了,还又一边滔滔而下。吃得过于迅疾,胃撑得微痛。原以为到此为止。谁知翌日清晨起,整个人不太对劲。确乎吃伤了。死面不易消化,也是一岁年龄一岁人。冒着微雨,户外慢行四五十分钟,一无饿意。九点余,方去小食店,要了一碗小米南瓜粥。像是大病一场,整个人虚脱状态。血糖可能飙升至临界点了吧。每年芒种前后,我的味蕾开始复苏,时时想着吃一餐瓠子疙瘩汤。年年食,年年不如意。童年的麦香永不再来。吾乡地处丘陵,多水田,少旱地。每年,仅仅几分地麦子,将其割了,脱粒,曝晒,挑去机房碾粉,勉强几十斤吧。要珍惜着吃。摊小麦粑粑,擀面汤,挑疙瘩汤。如此而已。吾乡乏人做馒头,平素以稻米为主食。面食,不过打个牙祭而已。童年里那种销魂的麦香气息,何其长情,拂也拂不去,估计要跟随一生。柴禾灶的大铁锅,烧得起青烟。搲一坨饧好的新面,用锅铲迅速摊匀,是薄薄一层,高温下的湿粉迅速起了赤铜的麦色,再沿锅边轻轻揭起,锅铲托住粑粑正中,翻个身,淋点菜籽油,附着于半熟粑粑上,再翻个身,两面炕得橙黄焦脆。条件好的家庭,起锅前,撒点儿白糖,卷起。趁热,咬一口,大嚼,是香、脆、韧的复合交响。末了,唇齿间起了咯吱咯吱的微响,那是白糖粒吹响味蕾小号的起舞。暌隔三十余年,依旧可以听闻白糖于齿间的微响。此刻,它像极我正听着的肖邦夜曲,是女钢琴家皮蕾斯弹奏着的,轻柔,温馨,曼妙,神秘,一声声叩击着心房,令我的童年在无边的麦香中充满着神性。那个在故乡吃着小麦粑粑的孩子重新复活。在一次次书写中,我们又把自己重新养了一遍。我妈说,还有点面粉,过几天,擀一次面汤吃。我附议,做点捶肉放进去。所谓面汤,即北方意义上的面条。适量水,将粉和匀,揪一个个面剂子。过去哪有擀面杖?以盐水瓶往面剂子上滚滚,擀至筛子那么大面积,切成一拗拗面条,撒点儿干面粉,以防粘连。同样是烈火炝炒瓠子丝,加水,滚开,切好的面条抖开,一层层铺撒于锅中,适量盐调味,即可。食毕,我去村西头张满枝家,等她一起上学。张家父亲,系老窑匠,家庭生活优渥。她们家面汤里可是放了肉的。她妈妈眯着双眼,往锅里抖搂完面条,额外放些汆肉,然后差使着小女儿去喊居家附近的二女儿回家饕餮。张家一共四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均嫁与同村人家。彼时,我颇困惑,这个妈妈何等偏心,何以不喊大女儿回家吃一顿有肉的美食呢?乡下过的都是农历日月。端午过后,迎来芒种,忙是有点忙的。割了麦子,紧接着便要扦插山芋苗。一场一场的细雨,将整个生命氤氲着雾气,无所不在的青草甘甜的气息构成整个幽夏。广畴野畈里,一层一层绿翠,一日浓似一日,大地茫茫,别有景深,一切葳蕤着繁茂着。村里女性衣襟前、黑发上,总有一朵栀子花。清晨的小河边,女性们齐齐于河边浣洗衣物。一朵朵栀子的白,在棒槌声中跳动……天地俱活在一种无形的节律之中。至今忆及,心为之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黄丝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