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园区工程工地上机器轰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BEST有望于2027年底实现首次聚变发电演示,这标志着中国将在全球聚变能源竞赛中取得关键性突破。
可控核聚变,被誉为“人类终极能源”,其原料几乎取之不尽,且核聚变生成物没有污染,不会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团委书记叶华龙告诉记者,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又称人造太阳,主要聚焦于前沿物理研究和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解决聚变关键科学问题。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已进入总装阶段。该装置标志着核聚变科学探索迈向工程实践,建成后将聚焦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在国际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园区工程有关负责人则介绍,目前,BEST装置的工程总装工作,是装置建造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要将包括超导磁体系统、磁体馈线系统、杜瓦、冷屏、包层以及偏滤器等在内的聚变堆“心脏”部件精确安装至主机基坑内。
而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也就是“夸父”项目,将为聚变实验堆和工程堆核心部件的研发及建设保驾护航。该平台目前进入系统集成和整体调试的关键阶段。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是BEST的运营单位,成立以来已经引入多方单位投资。该公司董事长严建文说,“三步走”战略以技术突破为根基、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系统推进核聚变能源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严建文表示,BEST将在第一代中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基础上,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BEST核心目标是首次实现氘氚燃烧等离子体的稳定运行并演示发电,填补从“实验堆”到“示范堆”的工程化空白。BEST启动标志着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工程化应用进入新阶段,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
三步走”商业化战略:
2022至2030年,依托BEST完成聚变发电演示验证,实现能量净增益突破(Q>1),且稳定运行。
2030年,建设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实现聚变功率大于1000兆瓦的稳态运行,聚变增益Q>30。
2040年前后,商业化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更高聚变功率的聚变商业堆建设,实现低成本发电。(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常诚 梁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