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郎溪县最后一位健在的抗战女兵,95岁的石荣芬对于过去的经历,有些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但她一直记得并重复着这句话:“要跟着党走”。
“消息树”:七岁儿童团发出的烽火信号
盛夏时节,在宣城市郎溪县城北老街的一栋旧式小楼里,95岁的石荣芬坐在一张缠满棉线的旧藤椅上。她布满岁月刻痕的双手,曾摇动太行山巅的“消息树”。
1930年,石荣芬生于河北唐县。1937年寒冬,年仅7岁的她,目睹了山河破碎、乡亲罹难。随着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革命的星火点燃了她幼小的心灵。她加入了抗日儿童团,从此,村后的山上多了一个瘦小的身影,羊群是她的伪装,山顶的“消息树”是她的武器。一旦发现日军扫荡,她便奋力摇动山头的“消息树”,传出游击队和村民转移的紧急信号。
石荣芬说,当时在抗日根据地里,儿童团利用唱歌、跳舞、讲演、贴标语等各种方式,向群众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这些宣传活动,在动员全民团结一致抗日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那时,石荣芬个子还没有枪高,但站岗、送信、贴标语等样样不落。1944年,14岁的她因表现突出,在党旗下宣誓,成为唐县最年轻的党员之一。
在村妇救会,她组织妇女送军粮、制军鞋,更将党的政策编成激昂的北方山歌。
宣传员:从土改田到电报机的声声回响
1949年,刚刚成为母亲不久的石荣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二月份接到通知,华北的干部要调动一大批,到江南来支援南方的革命工作,那时候我刚刚生了一个孩子,名单里面就有我的名字。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能不服从组织,思考过后,我就下定决心把孩子留在了当地。”就这样,石荣芬将裹着奶香的婴孩托付给家中老人,背上简单的行囊,和丈夫一起踏上千里征程,从河北到了郎溪。
到达郎溪后,石荣芬主要从事妇女运动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领广大妇女投身土改运动。
1950年代,组织安排石荣芬赴合肥学习电报技术。这位曾摇动“消息树”的姑娘,以同样的专注,很快掌握了滴滴答答的摩尔斯电码,成为芜湖地区邮电局的业务骨干。后来,石荣芬主动申请调回郎溪十字乡邮电所。“党需要我去哪里,家就在哪里。”此后二十余年,从乡邮电所再到县妇幼保健站,岗位在变,石荣芬的奉献精神不变。
跟党走:在哪都要把工作干好
工作岗位变动了,不变的是石荣芬对党的忠诚,对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石荣芬不管在哪个单位工作,工作总是先进的,没有落后过,“心里想的就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要听党的话,把工作干好,心里只有这样一个念头。”
从抗日儿童团到邮电骨干,从土改宣传员到妇幼工作者,岗位变了多次,她抽屉里的先进工作者奖状始终摞得整整齐齐。石荣芬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郎溪这片土地。
晚年的石荣芬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两个房间打扫得清爽整洁。对物质生活,老人没有任何要求,一件外衣穿了几十年,一张藤椅也是破了又补、补了又破。
如今,石荣芬仍会把来探望的年轻人拉到藤椅旁,用带着河北口音的普通话反复念叨:“跟着党走,日子才有奔头。”(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许家权 张剑/文 王士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