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交通综合执法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省部分地区原国省道治超站下划至县区管理,标志着基层交通执法格局进入新阶段。作为一名交通执法人员,我见证了治超站守护公路安全的辉煌历史,也深切感受到改革浪潮下其面临的挑战:职责单一与综合执法要求不匹配,执法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传统模式制约效能提升与服务优化。立足于此,我认为治超站的未来,不应囿于“单一检查站”的定位,而应积极探索向区域性交通综合执法枢纽转型。以下是我结合工作实践与思考,提出的几点前瞻性发展构想,旨在抛砖引玉,供行业探讨参考。
科技赋能:构筑“立体感知”执法新生态
破解执法方式方法固定单一、安全隐患大的困局,科技是关键的突破口。
在原有动态监测卡点基础上,引入无人机巡航系统,打造“地空”一体化监控网。通过无人机高空视野广阔和灵活性强的特点,实现对重点路段、隐蔽区域的常态化、智能化巡查。这将有效突破传统蹲守的局限性,精准锁定违法超限、绕行逃避(如“盯风望稍”)车辆,大幅提升违法行为的曝光率,提高拦截的准确率。科技的应用,将使执法行为从“低效蹲守、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精准打击”的转变。
深化“路警联合”体制、机制,落实公安交警驻站制度。构想实现交通执法与交警的深度协作:数据互联互通、勤务联合指挥、案件协同处理、处罚标准统一。目标是变“物理共存”为“化学融合”,形成强大执法合力和威慑力,让“联合治超”真正名实相符,共同守护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保一方平安。
此构想的核心理念是向科技要效率、要安全、要精准,这是提升现代交通执法能力的必然方向。
力量融合:催化产生“1+1>2”执法合力
针对“九龙治水”、力量分散的弊端,治超站可作为整合切入点。
推动地理位置邻近的乡镇交通执法中队整建制进驻治超站,实行合署办公、统一管理、统一调度。这将是打破部门壁垒的关键一步。合署后,治超站可依托自身固定场所和基础,迅速获得处理原路政、运政等综合执法案件的能力,突破单一职能瓶颈。同时,进驻的执法中队则获得了更强的后勤保障、技术支持和协同力量,有效解决其人力不足、孤军奋战的困境。
实现人员、信息、装备的深度融合。统一指挥调度,案件协同办理,资源高效共享,目标是催化产生“1+1>2”的化学反应,锻造一支反应迅速、覆盖全面、能力复合的“区域交通综合执法先锋队”,彻底改变各自为政、效能低下的局面。
此构想的出发点在于以空间整合带动职能融合、力量聚合,释放基层执法资源的潜在效能。
平台升级:打造“一站式”便民执法新枢纽
治超站的区位和设施是宝贵财富,应赋予其更高价值。
将治超站升级为区域性综合执法服务平台,明确平台“一站式”服务与“专业化”处理功能。对群众而言,任一平台均可统一受理、办理各类交通运输执法相关事项(咨询、检查、处理等),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省去多头奔波之苦,这是高效便民原则的最直接体现。
推行“查”“处”分离的专业化模式。前端融合后的执法力量主要承担动态巡查、违法行为发现与现场取证(“查”);后端枢纽平台则集中专业力量,负责案件的深度调查、适用法律的审理、处罚决定下达及执行(“处”)。这种专业化分工,能大幅压缩内部流转环节,提升案件处理的规范性和效率。
此构想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与流程设计,将执法站点转变为服务群众的便民窗口和高效办案的专业中枢,实现执法效能与服务体验的双提升。
展望:构想凝聚共识,共绘转型蓝图
治超站向“综合枢纽”转型的构想,着眼于科技赋能、力量融合、平台升级三大关键路径,是对当前交通综合执法改革在基层创新发展的一种系统性、前瞻性的思考。唯有凝聚改革共识,勇于探索创新,曾经的“治超先锋”才能在新征程中找准定位、焕发新生,真正成为保障路网安全畅通、服务一方百姓的现代化交通综合执法桥头堡。
(李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