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大学副教授聂玮(左三)带领团队来到金寨县双河镇洪学智故居开展测绘工作。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同学们用纸笔记录洪学智故居建筑的各项数据。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同学们操作全站仪,测量洪学智故居建筑的水平、海拔等各项数据。
安徽理工大学“倾筑”服务团的同学们精准记录建筑各个部分的尺寸。
安徽理工大学“倾筑”服务团的师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建模。
安徽理工大学“倾筑”服务团成员对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窑神庙开展测量工作。
在斑驳的砖墙上测绘历史刻度,在褪色的木梁间触摸信仰温度。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探索革命历史建筑和抗战遗址保护新路径,推动政校合作,带动高校建筑专业师生参与历史建筑修复,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打磨专业技能、传承民族记忆。
暑假中的皖西,热气蒸腾。安徽建筑大学副教授聂玮带领团队来到金寨县双河镇洪学智故居开展测绘工作。“这些建筑都是红色历史的活教材。”聂玮表示。金寨作为革命老区,曾走出59位开国将军,当地正着力推动红色资源转化利用。
“原来教科书上的‘修旧如旧’这么难!”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研究生闻一名在笔记里写道。一边操作着全站仪,一边用纸笔记录着洪学智故居建筑的水平、海拔等各项数据。豆大的汗珠在学生们的脸颊留下一道道汗印,衣服也早已湿了一圈又一圈。“这些娃娃们有学问,懂得多,他们能够让老宅子发挥更多余热!”洪学智将军的后代洪贵株感慨道。
“洪学智故居是重要的红色文物遗产。”双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政校联动中,政府提供保障,高校贡献技术,共同建立洪学智故居数据档案,为持续实施红色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打好基础。
安徽建筑大学与金寨县合作12年,助力当地红色土壤蝶变。2022年,双方在南溪镇丁埠村打造“新徽匠学堂”,成为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红色教育示范基地,获评安徽省社科普及优秀典型案例与科普志愿品牌活动。
“未来,修复完成的洪学智故居将建成集教育、文化、研学于一体的红色基地,融入金寨县红色旅游规划,形成资源共享的教育矩阵。”双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果说对红色建筑的修复延续了革命先烈的精神火炬,那么对侵华日军罪证遗址的修缮则是以实物印证历史、警示后人。两者共同筑牢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石。
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窑神庙,是日军侵略中国、疯狂掠夺煤炭、残酷迫害矿工的历史铁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战火虽已远去,这里却时刻警示后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守护那段不能被忘却的记忆,需要当代人的实际行动。近日,安徽理工大学“倾筑”服务团队师生来到窑神庙遗址开展测绘工作,为窑神庙的修缮保护提供方案支撑。该团队成立10年来,已在全省100多个村落开展350余次古建调研和乡村规划。
窑神庙外,几名学生拿着红外测距仪,对其外部结构细节进行高精度测绘。随后通过对采集数据的系统化建档,团队基于详实的测绘资料开展修复方案的多轮论证与优化设计。“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效结合,也深刻认识到历史建筑修复保护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守护民族记忆的神圣使命。”团队负责人陈孝柱老师说。
大通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入高校的专业力量,不仅为遗址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更守护了那段烽火记忆,使历史的警示意义得以传承。”
当“00后”学子俯身测量建筑时,他们接续的不仅是建筑肌理,更是薪火相传的历史责任。这些写在砖瓦间的“修复笔记”,终将刻进年轻一代的生命年轮。
记者 范柏文 周修远 朱文涛 摄影报道
(本版图片均为视觉安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