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银人寿安徽省分公司风险提示——暑期请让您的小孩远离“帮信罪”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2025-08-22 16:28:10

暑假已至,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其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下简称“帮信罪”)逐渐成为一种隐蔽却危害极大的犯罪形式,许多人在不知情或侥幸心理下不慎触犯法律。交银人寿安徽省分公司在此结合实际案例,为大家深入剖析帮信罪,敲响风险警钟。 

案例1:“卡农”的糊涂账 

小A是一名在校学生,想着“赚点零花钱”,便将自己的3张银行卡卖给了网友,还按照对方要求开通了手机银行、绑定指定手机号。之后,这些银行卡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资金的流转,涉案流水高达数百万元。当警方找到小A时,他还一脸茫然:“我就卖了几张卡,怎么就犯罪了?”最终,小A因犯帮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5000元。

在这个案例中,小A觉得只是“卖点闲置的卡”,却不知自己的行为为诈骗分子提供了“洗钱通道”,让受害者的资金被非法转移、隐匿,助长了犯罪链条的运转。 

案例2:“兼职”背后的陷阱

小B在网上看到“高薪兼职”信息,工作内容是“用自己的微信号帮商家推广广告”,每日轻松入账几十元。可他不知道,这些微信号被诈骗团伙用来批量发送诈骗话术、诱导受害者点击虚假链接,甚至直接进行诈骗沟通。随着警方对一起跨境网络赌博案的追查,小B的“兼职”行为浮出水面——他的微信号成为犯罪集团实施诈骗的工具之一。小B因帮信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不仅“高薪梦”碎,还留下了犯罪记录。

此案例里,小B被“轻松赚钱”迷惑,没意识到自己的账号沦为犯罪“传声筒”,为诈骗分子接触、欺骗更多人提供了便利,让无数家庭面临财产损失风险。 

帮信罪的“隐蔽性”与“危害性”

帮信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行为。

从上述案例能看出,它的“隐蔽性”在于:很多行为看似是“日常操作”“小恩小惠”,比如卖银行卡、手机卡、微信号,帮忙“跑分”(为网络赌博、诈骗等平台提供资金流转帮助),替人“解封”社交账号,甚至只是“在网上帮人发几条广告”,实则已触碰法律红线。

而“危害性”体现在:它为各类网络犯罪(诈骗、赌博、色情直播等)“输血”,让犯罪行为更难被追查,无数受害者的积蓄被诈骗分子通过这些“帮助”层层转移、洗白,家庭支离破碎;同时,参与帮信的人自身也会面临刑事处罚,留下案底,影响升学、就业、信贷等人生重要环节。

三、交银人寿温馨提醒:守护自身,远离帮信

1. “卡、号”不乱借、不卖: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微信/支付宝账号等,是个人重要信息载体,务必妥善保管,一旦出借、售卖,极可能被用于违法犯罪。

2. “兼职”需谨慎甄别:遇到“轻松赚钱、无需技能”的兼职,多问几个“为什么”,若涉及“用自己账号帮人操作”“转移资金”“发不明链接/广告”等,果断拒绝,这很可能是犯罪陷阱。

3. 增强法律意识:主动学习《刑法》中关于帮信罪的条款(《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明白“帮忙”也要有底线,无知不是逃避处罚的借口。

4. 发现异常及时举报:若发现身边有人买卖“两卡”、从事“跑分”等可疑行为,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共同斩断犯罪链条。

交银人寿安徽省分公司始终关注客户及社会公众的财产安全与法律风险防范。我们希望通过案例警示与风险解读,让大家对帮信罪“看得见危害、守得住底线”,携手营造安全、健康的金融与社会环境。

安全无小事,守法是底色。让我们从自身做起,警惕帮信陷阱,守护幸福生活。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