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美文】日暮苍山远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5-09-16 09:38:00

“日暮苍山远”,很喜欢这句诗。日落时分,暮色渐渐聚拢,自远处压过来,群山也就渐渐由远及近地变得模糊了,消隐了,最后被黑夜完全笼罩,一点轮廓也没有。于是,夕阳安静了,群山安静了,天空安静了,村庄也都安静了。剩下的,日暮和苍山只在记忆中。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境,怎让人不喜欢呢。

一座山,或者一群山,本是静止的,但在诗人刘长卿的勾勒中,突然动起来了,它们似乎随着日暮渐行渐远,远得你伸手想要抓住它,却怎么也够不到,远得在你眨眼之间,日暮,苍山早已无迹可寻。李白有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其景致相近,意境相同。古人何其智慧,竟能将静止的山野写动了,写活了,写绝了。

小时候,常看的日暮,是在秋天。春天的日暮过于零碎,时阴时雨,很难看到。夏天的日暮过于漫长燥热,大多吃过晚饭便拿着蒲葵扇看电视去了,哪有心情守望日暮?冬天的日暮又过于冷峻,闲来无事时,总想着躲在屋里烤暖,哪有闲情去看日暮?唯独秋天的日暮才刚刚好。

秋天的日暮不急不躁,不冷亦不热,不早也不晚。从学校放学,回家也才六点左右。此时,日暮刚起,太阳渐渐吻别群岚。村庄里,大人们陆续收工回家,煮饭的煮饭,喂猪的喂猪,赶鸭的赶鸭,忙忙碌碌的。但,无论有多忙,只要看到那壮美的日暮,也总会忍不住停下手中的活,一手扶着柴扉,一手抹一把额上的汗珠,眯着眼睛凝神细看,嘴里时不时发出溢美之词:“今晚的黄昏真美啊。”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呢,则要帮忙收晒场上的稻谷,院里的萝卜干,屋顶上的花生、芝麻、绿豆等什物。这时候,无论站在哪个点上,晒场、院子、屋顶……都能清清楚楚看到日暮,也只有这时候才能悠悠闲闲地看一回日暮。

日暮,好美——是陶渊明的“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的安居乐业之美,是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的幽静闲适之美,是夏曾佑的“日暮江逾阔,秋深水不波。寒沙求食鸟,远浦挽船歌”自然辽阔之美,甚至是乾隆的“雨洗天光碧,日射霞彩烂。驾鹅飞意闲,蛙蚓鸣声乱”的五彩斑斓之美。

这么美的日暮,只那么静静看着,天上的云霞光彩变幻,一会儿深一会儿浅,一会儿暗淡一会儿耀眼,就像人生的每一段路途一样,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一会儿平坦一会儿坎坷,但无论如何变化,总是美的,也总有美在。

“日暮苍山远”,轻轻默念。于是觉得,日暮的美丽,苍山的雄壮,日暮与苍山构成了一幅神秘而又壮丽的乡村晚景图,外加一个“远”字,让这幅图顿然生出了许多意境:邈远的,若隐若现,迷人得很;古朴的,天然去雕饰,自然得很。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是美好的,其美好在于它用短暂的绚烂诠释生命的热烈,纵使即将沉入黑暗,也要将最后的余晖洒向人间。就像人生,也是短暂的,昨天还在看日暮美,看苍山远,然而,转瞬间已到垂暮之年,白发苍苍,皱纹纵横,那个常常蹲在晒场、院子或者屋顶上看日暮苍山的少年已不再。

(林金石)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