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秋天的文化史
□小米
白露,于二十四节气中排行十五,是最富诗意的一个节气。
《诗经》里一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露青霜,渲染出一幅萧瑟清冷的秋晨小画:苍青芦苇丛中,女子穿越露水的清凉气息,如远如近……
当“白露”二字从唇齿间轻轻滑过,视觉上似有露珠的晶莹闪亮,心尖尖上留下了一丝清凉。白露时节,天真正凉了。昼夜温差大,露水始现身。散步时,看无数亮晶晶的露珠闪烁在晨光里,一双中年的眼睛也恢复了澄澈,像得到了润泽。
它们静静泊在草叶树丛中,像上苍悄悄捧给人间的珠宝。
在古人看来,秋露,夜自天庭来,晨复天庭去,是天地间回旋的一抹精气,可以祛疾治病。中医认为,露水味甘性平,尤其白露节令以后的秋露,秉承秋夜肃杀之气,最宜用来煎煮润肺的草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
《红楼梦》里,宝钗为了治疗自己的先天热病,常服用一种“海上仙方儿”,名曰“冷香丸”。其中一味不可或缺的药引,便是白露节的露。那个奇异的方子:白色花蕊四种——阳春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季的白芙蓉,寒冬的白梅花;无根之水四种——雨水节的雨,白露节的露,霜降日的霜,小雪天的雪。
一味冷香丸,包含了四时物华和仁瑞之泽,妙在以花为药,奇在顺应自然;而白露,也算天降的灵水。其中意象,着实寄托着曹雪芹悲天悯人的情怀。
白露之露,更滋养着文人雅士的诗心,催生了无数诗歌佳作。唐人徐敞题为《白露为霜》的五律里有一句: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十个字精准点透了白露的生成过程:白露前后,夜里空气遇冷凝结,化为水汽,缕缕袅袅,无声飘浮。水汽沾附在草尖儿上,花瓣上,青瓦上,沾附在宫阙的玉阶、庭院的茅檐上,构成白露时节大自然寒凉澄澈的景观。
这诗歌世界里神性的一珠,同雪花一样接近美好的天堂,“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这是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里写到的白露:江面上,白云城垣的倒影在轻轻摇荡,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中滴落。月光照露珠,露珠映秋月,双倍的空灵梦幻。
凉风白露夕,此境属诗家。一滴秋露里,折射出愈来愈寥廓的秋境:起初,露水由碧草绿叶衬着,“白露沾碧草,芙蓉落清池”;继而,露水被喧妍秋菊含着,“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不管是飞在暗夜,还是降在清晨,白露之露,都是清灵灵的婉约词。低调,又纯净;深幽,又凄清。
秋露遍地,跟秋天、秋夜,秋风、秋阳,构成恰恰好的绝配。一滴白露,饱满圆润的曲线里,映现的是季节的走向,折射着万物生命的成熟。
白露里,住着秋色,住着清词,住着诗人的悲欢哀乐,也住着一部秋天的文化史。
父亲的白露
□魏益君
白露来了,凉意一丝丝渗入空气,晨雾漫过田野,给稻谷、草木和屋瓦蒙上薄薄一层水色。这个节气不声不响,却将整个村庄带入另一种节奏,那是收获的节奏。对于父亲,白露是他一年中最郑重其事的日子。
天还没亮透,父亲已经起身。他推开木门的声音很轻。那是自我记忆以来,再熟悉不过的白露之音——他要去田里忙碌了。
父亲走在田埂上,脚步扎实,一步一步,仿佛能丈量出土地的温度。稻子已经黄透,沉甸甸的穗子垂着头,风一过,沙沙响成一片。父亲蹲在田边,伸手托起一株稻穗,手指轻轻捻开谷壳,露出里面饱满的米粒。他看稻的眼神,就像看自己孩子的脸——专注、欣慰。那时我不懂,为什么他年复一年,总是如此郑重其事。
他开始割稻。弯腰,左手拢住稻秆,右手镰刀一挥,“唰”一声,一把稻子应声而落。动作干净、利落。稻穗在他手中服服帖帖,成排躺在地上。我学着他的样子尝试,才割几下,手心已被稻叶划得发红,镰刀也不听使唤。父亲直起腰,擦一把汗,笑着说:“这活儿急不得,得让手认得稻子。”
打完稻谷,他又转身去收玉米、摘豆角。白露时节的田里,没有一种作物该被辜负。我跟在他身后捡玉米,拾豆荚,腰酸得直不起来,可看见父亲的身影在晨光中越发清晰,心里莫名踏实。
他常说:“土地不骗人,你流多少汗,它就还你多少粮。”他选种时总是一粒一粒地看,施肥除草从不含糊。他熟悉田地,就像熟悉自己的指纹——哪块地水多,哪块地耐旱,他清清楚楚。
记得那年白露前后,雨水格外多。父亲天不亮就起身,望一眼天色,转头对母亲说:“得抢收,不然稻子要发芽。”那几天,他几乎是长在了田里。胶鞋陷进泥泞,拔出来时“噗嗤”作响;我送水给他,他接过搪瓷缸,一气喝完,又弯下腰继续干活。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所谓节气,就是与天时争分夺秒的默契。
中午,母亲提来饭菜。我们坐在田埂上吃。馒头,咸菜,一壶粗茶。父亲吃得快,但很安静。他指着天边对我说:“白露天的云变得又高又薄,这叫露高天青,好收成。”我抬头,天空澄澈如洗,云像散开的棉絮,悠悠飘着。父亲又笑:“白露白露,百草结露,人不勤劳,稻不结果。”那是他自编的农谚,我记了一辈子。
后来我到城里工作,可每年白露,心里总会响起父亲推开木门的声响,隐约闻到稻谷的香气。
去年白露,我特意回去帮他。他显然老了,动作慢了些。休息时,他坐在田埂上,望着金黄的稻田说:“这些地,我种了一辈子。白露来,稻子熟,就像人老了头发会白一样,再自然不过。”我觉得他就像白露时节的田地,沉稳丰厚,话不多,却每一句都带着地气。
白露又一次悄然而至。清晨起来,我看见窗外的草木上缀满露水,晶莹如泪。这个时候,父亲一定又走在田埂上,弯腰捧起一株稻穗,就像捧起整个秋天。
清贵白露
□米丽宏
白露,两个字有清凉意。白莹莹、亮晶晶、圆润饱满的露水,像天地与节令合力凝成的白色珍珠。原野上,每个草叶上都噙着几滴、滚着几滴、落着几滴。节令,光华闪闪,使得田野多出了一种贵气。
贵气而不张扬,只是默默浸润。秋天,就多了一种深厚明澈的气象,是自自然然的,清清透透的,不逢迎讨好,不卖弄青春,让人窥见了光阴的底色。
《本草纲目》中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白露日的清晨,将野草植物上的露水收集起来,烹茶煮酒,那是多么雅致而悠闲的事啊!
白露时节,显露出了秋忙的苗头。镰刀的刀刃,闪着露珠一样的寒光;右手握镰刀,刀刃接近谷秆底部,轻轻一声“嚓”,谷秆齐刷刷断了。一阵浓郁的鲜香,涌出来,是那种原香,毛香,让人幽幽融入其中的宁帖之香。
“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陆游的这句诗,则散发着“早稼”“秋茶”的特殊鲜味。采茶小妹,伴着叮咚流泉从山中来,被露珠打湿的乌发还未干透,翠绿的茶叶在笼匾里散发着芳香。她站在村头,就那么脆生脆气地一喊,秋光如泼,瓜果香透,秋天的精彩徐徐展开。
在北方,“处暑找黍,白露割谷”,谷和黍,就在白露前后成熟。一个垂穗低首,一个散辫齐腰,有一种温情而慈悲的姿态,像黄土地上无邪的山野女子。
在南方民间,有过“白露节”的风俗。人们采集十样白食(白色食材),烧煮炒炖烤熘蒸拌焖,“十白”争芳;一则尝新吃鲜,二则滋阴润肺,强身健体,精神百倍地迎接渐渐寒凉下来的日子。
“十样白”,是哪些?白露时节,白色的食材,一拨拨下来:雪藕、莲子、银耳、薏仁、山药、芸豆、百合、白果、白鸭(白毛鸡)、白木槿、白茄、白萝卜等等。巧手厨娘做个“十全大白”宴,不是难事。如猪头肉烧百合、羊肉炖山药、银耳薏仁汤、清蒸嫩芸豆、醋酱热浇白毛鸭、莲藕炖排骨、白木槿炒蛋、白果虾仁……随便一划拉,四荤四素八大碟已经布上了桌。
在民间语境里,“三六九”啊、“十二”啊,不一定是确数,基本就是“多”的意思。“十”呢,是“完备、齐全、丰盈、到达极点”之意。南方“十样白”的盛宴我没有亲见,实际状况如何,不敢猜测;但我想,这个风俗,实际含纳着天地万物与人的和顺之意:赞天地之化育,顺天时而生存;又暗合养生之道。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地面的水汽结露开始增多;且此时秋风送爽,人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的“秋燥”症状;而白色食物,多性平味甘,略偏寒凉,正好滋阴润燥。中医说,白色入肺,五脏中的肺对应五色中的“白”,在季节上对应到秋季。所以,讲究以白色食物来预防秋燥。
太阳南移,渐失烤灼之感;秋光不减,依旧朗朗照耀。大地上,湖泊里,园圃中,黄白的果品菜蔬与鱼虾皆已成熟。人居天地之间,上承秋光,下采果蔬,与天地合德,与岁时同序,也算朴素的哲学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了。
北方有“七月半,扒出来看”的俗语。白露前后,庄稼大部分接近成熟;那些地下作物,熟到什么程度了?是否可以尝鲜了呢?在没有大棚和反季蔬菜的日子里,人们对此充满了盼望。
于是就尝试着扒一点。年年白露,年年扒,扒一点看看、尝尝;花生啊,红薯啊,天时节令赐给的新鲜馋嘴儿,真是难得的口福!
扒出来的一点点,甜甜牙齿香香嘴儿;而更为丰盛的收获,还在季节深处。土地之“贵”,就在于此。默默酝酿着,储蓄着,生长着。越是盛大的美,越是克制着,不屑于喧喧噪噪,弄出动静来。
白露生凉
□矫友田
“白露”是一个颇具诗情画意的名字。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凉爽的秋风所代替。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可高达35摄氏度,可是到了夜晚之后,就会下降到20摄氏度左右,两者之间的温差达十多度。因此,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白露,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时节。此时,我国从北到南,秋收秋种全面展开。东北、华北、黄河流域的大豆、玉米、谷子、芝麻开始收获。各地棉花进入吐絮期,并开始分批采收。西北、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种植冬小麦。
华北地区,在秋收的同时,应抓紧送粪、翻耕、平整土地,及早做好种麦准备。黄淮地区、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单季晚稻已扬花灌浆,双季晚稻也要抽穗,更要抓紧气温还较高的大好时机,浅水勤灌。如遇低温阴雨天气,要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减轻或避免秋雨灾害。尤其是华南地区,在这一时节由于受冷空气的影响,容易形成阴雨天气。因此,人们应该抓紧抢收,同时还要做好防雨工作,以防庄稼阴霉腐烂。总之,对于农民们来说,白露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忙时节。
白露时节,由于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间冷凝成细小水滴,密集地附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在清晨太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旧时,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流行白露这天早晨收取露水的习俗。天刚黎明,妇女们起床梳妆打扮,携瓷盘到室外,收取柏叶、菖蒲以及百草、百花上的露水。民间俗信,取白露当日的露水拭目能使眼睛明亮,饮之则可延年益寿。
到了近代,在山东、河北、安徽、四川等地,白露这天,还有为孩童点“天炙”的习俗。大人们清早起床,用瓷器收取草叶上的露珠,和以朱砂或者上等的墨汁,点染小孩额头及心窝,称之为“天炙”,以祛百病。
随着人们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白露“收露水”的习俗早已失传了。与其一同消失的,还有“辞青”的旧俗。
白露时节的“辞青”活动,与清明节的“踏青”活动是相对应的。在古代,人们把白露所在农历八月称为“大清明”,而把农历三月称为“小清明”。白露时节,男女老幼纷纷到郊外观赏秋光。而在福建的一些地区,在白露“辞青”的同时,还有祭扫祖坟的习俗。
“辞青”与“踏青”习俗的寓意是相同的。在娱乐的同时,都不忘祖宗,不仅子孙快乐,也要祝愿先人快乐。
自古以来,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便成为节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白露,作为秋天一个开始收获的节气,自然也少不了各种与饮食相关的习俗。过去,在江苏、浙江、湖南等地的一些乡村,每到白露时节,家家户户都要饮用和酿制“白露酒”。
老南京人则有喝“白露茶”的习惯。白露茶,并不是对某一种茶叶的特有称谓,而是对白露前后所产茶叶的统称。
白露前后的茶树,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正是生长的最佳时节,也是秋茶品质最好的一段时期。白露茶的汤色、滋味,介于春茶和夏茶之间,比春茶耐泡,没有夏茶的干涩苦味,而是有一种独特醇厚的清香,备受老茶客喜爱。
福州地区,白露这天,民间有吃龙眼的习俗。白露时节的龙眼个大,核小味甜,口感好。在白露这一天,老福州人喜欢将龙眼泡在稀饭里,晶莹剔透,诱人食欲。尤其对孩子们来说,他们为了多食几颗龙眼,往往会比平常多喝两碗香米粥。
【本期策划】白露时节
安徽商报
张雪子
2025-09-08 11:33:33

一部秋天的文化史
□小米
白露,于二十四节气中排行十五,是最富诗意的一个节气。
《诗经》里一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露青霜,渲染出一幅萧瑟清冷的秋晨小画:苍青芦苇丛中,女子穿越露水的清凉气息,如远如近……
当“白露”二字从唇齿间轻轻滑过,视觉上似有露珠的晶莹闪亮,心尖尖上留下了一丝清凉。白露时节,天真正凉了。昼夜温差大,露水始现身。散步时,看无数亮晶晶的露珠闪烁在晨光里,一双中年的眼睛也恢复了澄澈,像得到了润泽。
它们静静泊在草叶树丛中,像上苍悄悄捧给人间的珠宝。
在古人看来,秋露,夜自天庭来,晨复天庭去,是天地间回旋的一抹精气,可以祛疾治病。中医认为,露水味甘性平,尤其白露节令以后的秋露,秉承秋夜肃杀之气,最宜用来煎煮润肺的草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
《红楼梦》里,宝钗为了治疗自己的先天热病,常服用一种“海上仙方儿”,名曰“冷香丸”。其中一味不可或缺的药引,便是白露节的露。那个奇异的方子:白色花蕊四种——阳春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季的白芙蓉,寒冬的白梅花;无根之水四种——雨水节的雨,白露节的露,霜降日的霜,小雪天的雪。
一味冷香丸,包含了四时物华和仁瑞之泽,妙在以花为药,奇在顺应自然;而白露,也算天降的灵水。其中意象,着实寄托着曹雪芹悲天悯人的情怀。
白露之露,更滋养着文人雅士的诗心,催生了无数诗歌佳作。唐人徐敞题为《白露为霜》的五律里有一句: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十个字精准点透了白露的生成过程:白露前后,夜里空气遇冷凝结,化为水汽,缕缕袅袅,无声飘浮。水汽沾附在草尖儿上,花瓣上,青瓦上,沾附在宫阙的玉阶、庭院的茅檐上,构成白露时节大自然寒凉澄澈的景观。
这诗歌世界里神性的一珠,同雪花一样接近美好的天堂,“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这是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里写到的白露:江面上,白云城垣的倒影在轻轻摇荡,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中滴落。月光照露珠,露珠映秋月,双倍的空灵梦幻。
凉风白露夕,此境属诗家。一滴秋露里,折射出愈来愈寥廓的秋境:起初,露水由碧草绿叶衬着,“白露沾碧草,芙蓉落清池”;继而,露水被喧妍秋菊含着,“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不管是飞在暗夜,还是降在清晨,白露之露,都是清灵灵的婉约词。低调,又纯净;深幽,又凄清。
秋露遍地,跟秋天、秋夜,秋风、秋阳,构成恰恰好的绝配。一滴白露,饱满圆润的曲线里,映现的是季节的走向,折射着万物生命的成熟。
白露里,住着秋色,住着清词,住着诗人的悲欢哀乐,也住着一部秋天的文化史。
父亲的白露
□魏益君
白露来了,凉意一丝丝渗入空气,晨雾漫过田野,给稻谷、草木和屋瓦蒙上薄薄一层水色。这个节气不声不响,却将整个村庄带入另一种节奏,那是收获的节奏。对于父亲,白露是他一年中最郑重其事的日子。
天还没亮透,父亲已经起身。他推开木门的声音很轻。那是自我记忆以来,再熟悉不过的白露之音——他要去田里忙碌了。
父亲走在田埂上,脚步扎实,一步一步,仿佛能丈量出土地的温度。稻子已经黄透,沉甸甸的穗子垂着头,风一过,沙沙响成一片。父亲蹲在田边,伸手托起一株稻穗,手指轻轻捻开谷壳,露出里面饱满的米粒。他看稻的眼神,就像看自己孩子的脸——专注、欣慰。那时我不懂,为什么他年复一年,总是如此郑重其事。
他开始割稻。弯腰,左手拢住稻秆,右手镰刀一挥,“唰”一声,一把稻子应声而落。动作干净、利落。稻穗在他手中服服帖帖,成排躺在地上。我学着他的样子尝试,才割几下,手心已被稻叶划得发红,镰刀也不听使唤。父亲直起腰,擦一把汗,笑着说:“这活儿急不得,得让手认得稻子。”
打完稻谷,他又转身去收玉米、摘豆角。白露时节的田里,没有一种作物该被辜负。我跟在他身后捡玉米,拾豆荚,腰酸得直不起来,可看见父亲的身影在晨光中越发清晰,心里莫名踏实。
他常说:“土地不骗人,你流多少汗,它就还你多少粮。”他选种时总是一粒一粒地看,施肥除草从不含糊。他熟悉田地,就像熟悉自己的指纹——哪块地水多,哪块地耐旱,他清清楚楚。
记得那年白露前后,雨水格外多。父亲天不亮就起身,望一眼天色,转头对母亲说:“得抢收,不然稻子要发芽。”那几天,他几乎是长在了田里。胶鞋陷进泥泞,拔出来时“噗嗤”作响;我送水给他,他接过搪瓷缸,一气喝完,又弯下腰继续干活。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所谓节气,就是与天时争分夺秒的默契。
中午,母亲提来饭菜。我们坐在田埂上吃。馒头,咸菜,一壶粗茶。父亲吃得快,但很安静。他指着天边对我说:“白露天的云变得又高又薄,这叫露高天青,好收成。”我抬头,天空澄澈如洗,云像散开的棉絮,悠悠飘着。父亲又笑:“白露白露,百草结露,人不勤劳,稻不结果。”那是他自编的农谚,我记了一辈子。
后来我到城里工作,可每年白露,心里总会响起父亲推开木门的声响,隐约闻到稻谷的香气。
去年白露,我特意回去帮他。他显然老了,动作慢了些。休息时,他坐在田埂上,望着金黄的稻田说:“这些地,我种了一辈子。白露来,稻子熟,就像人老了头发会白一样,再自然不过。”我觉得他就像白露时节的田地,沉稳丰厚,话不多,却每一句都带着地气。
白露又一次悄然而至。清晨起来,我看见窗外的草木上缀满露水,晶莹如泪。这个时候,父亲一定又走在田埂上,弯腰捧起一株稻穗,就像捧起整个秋天。
清贵白露
□米丽宏
白露,两个字有清凉意。白莹莹、亮晶晶、圆润饱满的露水,像天地与节令合力凝成的白色珍珠。原野上,每个草叶上都噙着几滴、滚着几滴、落着几滴。节令,光华闪闪,使得田野多出了一种贵气。
贵气而不张扬,只是默默浸润。秋天,就多了一种深厚明澈的气象,是自自然然的,清清透透的,不逢迎讨好,不卖弄青春,让人窥见了光阴的底色。
《本草纲目》中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白露日的清晨,将野草植物上的露水收集起来,烹茶煮酒,那是多么雅致而悠闲的事啊!
白露时节,显露出了秋忙的苗头。镰刀的刀刃,闪着露珠一样的寒光;右手握镰刀,刀刃接近谷秆底部,轻轻一声“嚓”,谷秆齐刷刷断了。一阵浓郁的鲜香,涌出来,是那种原香,毛香,让人幽幽融入其中的宁帖之香。
“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陆游的这句诗,则散发着“早稼”“秋茶”的特殊鲜味。采茶小妹,伴着叮咚流泉从山中来,被露珠打湿的乌发还未干透,翠绿的茶叶在笼匾里散发着芳香。她站在村头,就那么脆生脆气地一喊,秋光如泼,瓜果香透,秋天的精彩徐徐展开。
在北方,“处暑找黍,白露割谷”,谷和黍,就在白露前后成熟。一个垂穗低首,一个散辫齐腰,有一种温情而慈悲的姿态,像黄土地上无邪的山野女子。
在南方民间,有过“白露节”的风俗。人们采集十样白食(白色食材),烧煮炒炖烤熘蒸拌焖,“十白”争芳;一则尝新吃鲜,二则滋阴润肺,强身健体,精神百倍地迎接渐渐寒凉下来的日子。
“十样白”,是哪些?白露时节,白色的食材,一拨拨下来:雪藕、莲子、银耳、薏仁、山药、芸豆、百合、白果、白鸭(白毛鸡)、白木槿、白茄、白萝卜等等。巧手厨娘做个“十全大白”宴,不是难事。如猪头肉烧百合、羊肉炖山药、银耳薏仁汤、清蒸嫩芸豆、醋酱热浇白毛鸭、莲藕炖排骨、白木槿炒蛋、白果虾仁……随便一划拉,四荤四素八大碟已经布上了桌。
在民间语境里,“三六九”啊、“十二”啊,不一定是确数,基本就是“多”的意思。“十”呢,是“完备、齐全、丰盈、到达极点”之意。南方“十样白”的盛宴我没有亲见,实际状况如何,不敢猜测;但我想,这个风俗,实际含纳着天地万物与人的和顺之意:赞天地之化育,顺天时而生存;又暗合养生之道。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地面的水汽结露开始增多;且此时秋风送爽,人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的“秋燥”症状;而白色食物,多性平味甘,略偏寒凉,正好滋阴润燥。中医说,白色入肺,五脏中的肺对应五色中的“白”,在季节上对应到秋季。所以,讲究以白色食物来预防秋燥。
太阳南移,渐失烤灼之感;秋光不减,依旧朗朗照耀。大地上,湖泊里,园圃中,黄白的果品菜蔬与鱼虾皆已成熟。人居天地之间,上承秋光,下采果蔬,与天地合德,与岁时同序,也算朴素的哲学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了。
北方有“七月半,扒出来看”的俗语。白露前后,庄稼大部分接近成熟;那些地下作物,熟到什么程度了?是否可以尝鲜了呢?在没有大棚和反季蔬菜的日子里,人们对此充满了盼望。
于是就尝试着扒一点。年年白露,年年扒,扒一点看看、尝尝;花生啊,红薯啊,天时节令赐给的新鲜馋嘴儿,真是难得的口福!
扒出来的一点点,甜甜牙齿香香嘴儿;而更为丰盛的收获,还在季节深处。土地之“贵”,就在于此。默默酝酿着,储蓄着,生长着。越是盛大的美,越是克制着,不屑于喧喧噪噪,弄出动静来。
白露生凉
□矫友田
“白露”是一个颇具诗情画意的名字。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凉爽的秋风所代替。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可高达35摄氏度,可是到了夜晚之后,就会下降到20摄氏度左右,两者之间的温差达十多度。因此,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白露,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时节。此时,我国从北到南,秋收秋种全面展开。东北、华北、黄河流域的大豆、玉米、谷子、芝麻开始收获。各地棉花进入吐絮期,并开始分批采收。西北、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种植冬小麦。
华北地区,在秋收的同时,应抓紧送粪、翻耕、平整土地,及早做好种麦准备。黄淮地区、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单季晚稻已扬花灌浆,双季晚稻也要抽穗,更要抓紧气温还较高的大好时机,浅水勤灌。如遇低温阴雨天气,要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减轻或避免秋雨灾害。尤其是华南地区,在这一时节由于受冷空气的影响,容易形成阴雨天气。因此,人们应该抓紧抢收,同时还要做好防雨工作,以防庄稼阴霉腐烂。总之,对于农民们来说,白露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忙时节。
白露时节,由于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间冷凝成细小水滴,密集地附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在清晨太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旧时,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流行白露这天早晨收取露水的习俗。天刚黎明,妇女们起床梳妆打扮,携瓷盘到室外,收取柏叶、菖蒲以及百草、百花上的露水。民间俗信,取白露当日的露水拭目能使眼睛明亮,饮之则可延年益寿。
到了近代,在山东、河北、安徽、四川等地,白露这天,还有为孩童点“天炙”的习俗。大人们清早起床,用瓷器收取草叶上的露珠,和以朱砂或者上等的墨汁,点染小孩额头及心窝,称之为“天炙”,以祛百病。
随着人们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白露“收露水”的习俗早已失传了。与其一同消失的,还有“辞青”的旧俗。
白露时节的“辞青”活动,与清明节的“踏青”活动是相对应的。在古代,人们把白露所在农历八月称为“大清明”,而把农历三月称为“小清明”。白露时节,男女老幼纷纷到郊外观赏秋光。而在福建的一些地区,在白露“辞青”的同时,还有祭扫祖坟的习俗。
“辞青”与“踏青”习俗的寓意是相同的。在娱乐的同时,都不忘祖宗,不仅子孙快乐,也要祝愿先人快乐。
自古以来,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便成为节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白露,作为秋天一个开始收获的节气,自然也少不了各种与饮食相关的习俗。过去,在江苏、浙江、湖南等地的一些乡村,每到白露时节,家家户户都要饮用和酿制“白露酒”。
老南京人则有喝“白露茶”的习惯。白露茶,并不是对某一种茶叶的特有称谓,而是对白露前后所产茶叶的统称。
白露前后的茶树,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正是生长的最佳时节,也是秋茶品质最好的一段时期。白露茶的汤色、滋味,介于春茶和夏茶之间,比春茶耐泡,没有夏茶的干涩苦味,而是有一种独特醇厚的清香,备受老茶客喜爱。
福州地区,白露这天,民间有吃龙眼的习俗。白露时节的龙眼个大,核小味甜,口感好。在白露这一天,老福州人喜欢将龙眼泡在稀饭里,晶莹剔透,诱人食欲。尤其对孩子们来说,他们为了多食几颗龙眼,往往会比平常多喝两碗香米粥。
一部秋天的文化史□小米白露,于二十四节气中排行十五,是最富诗意的一个节气。《诗经》里一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露青霜,渲染出一幅萧瑟清冷的秋晨小画:苍青芦苇丛中,女子穿越露水的清凉气息,如远如近……当“白露”二字从唇齿间轻轻滑过,视觉上似有露珠的晶莹闪亮,心尖尖上留下了一丝清凉。白露时节,天真正凉了。昼夜温差大,露水始现身。散步时,看无数亮晶晶的露珠闪烁在晨光里,一双中年的眼睛也恢复了澄澈,像得到了润泽。它们静静泊在草叶树丛中,像上苍悄悄捧给人间的珠宝。在古人看来,秋露,夜自天庭来,晨复天庭去,是天地间回旋的一抹精气,可以祛疾治病。中医认为,露水味甘性平,尤其白露节令以后的秋露,秉承秋夜肃杀之气,最宜用来煎煮润肺的草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红楼梦》里,宝钗为了治疗自己的先天热病,常服用一种“海上仙方儿”,名曰“冷香丸”。其中一味不可或缺的药引,便是白露节的露。那个奇异的方子:白色花蕊四种——阳春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季的白芙蓉,寒冬的白梅花;无根之水四种——雨水节的雨,白露节的露,霜降日的霜,小雪天的雪。一味冷香丸,包含了四时物华和仁瑞之泽,妙在以花为药,奇在顺应自然;而白露,也算天降的灵水。其中意象,着实寄托着曹雪芹悲天悯人的情怀。白露之露,更滋养着文人雅士的诗心,催生了无数诗歌佳作。唐人徐敞题为《白露为霜》的五律里有一句: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十个字精准点透了白露的生成过程:白露前后,夜里空气遇冷凝结,化为水汽,缕缕袅袅,无声飘浮。水汽沾附在草尖儿上,花瓣上,青瓦上,沾附在宫阙的玉阶、庭院的茅檐上,构成白露时节大自然寒凉澄澈的景观。这诗歌世界里神性的一珠,同雪花一样接近美好的天堂,“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这是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里写到的白露:江面上,白云城垣的倒影在轻轻摇荡,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中滴落。月光照露珠,露珠映秋月,双倍的空灵梦幻。凉风白露夕,此境属诗家。一滴秋露里,折射出愈来愈寥廓的秋境:起初,露水由碧草绿叶衬着,“白露沾碧草,芙蓉落清池”;继而,露水被喧妍秋菊含着,“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不管是飞在暗夜,还是降在清晨,白露之露,都是清灵灵的婉约词。低调,又纯净;深幽,又凄清。秋露遍地,跟秋天、秋夜,秋风、秋阳,构成恰恰好的绝配。一滴白露,饱满圆润的曲线里,映现的是季节的走向,折射着万物生命的成熟。白露里,住着秋色,住着清词,住着诗人的悲欢哀乐,也住着一部秋天的文化史。父亲的白露□魏益君白露来了,凉意一丝丝渗入空气,晨雾漫过田野,给稻谷、草木和屋瓦蒙上薄薄一层水色。这个节气不声不响,却将整个村庄带入另一种节奏,那是收获的节奏。对于父亲,白露是他一年中最郑重其事的日子。天还没亮透,父亲已经起身。他推开木门的声音很轻。那是自我记忆以来,再熟悉不过的白露之音——他要去田里忙碌了。父亲走在田埂上,脚步扎实,一步一步,仿佛能丈量出土地的温度。稻子已经黄透,沉甸甸的穗子垂着头,风一过,沙沙响成一片。父亲蹲在田边,伸手托起一株稻穗,手指轻轻捻开谷壳,露出里面饱满的米粒。他看稻的眼神,就像看自己孩子的脸——专注、欣慰。那时我不懂,为什么他年复一年,总是如此郑重其事。他开始割稻。弯腰,左手拢住稻秆,右手镰刀一挥,“唰”一声,一把稻子应声而落。动作干净、利落。稻穗在他手中服服帖帖,成排躺在地上。我学着他的样子尝试,才割几下,手心已被稻叶划得发红,镰刀也不听使唤。父亲直起腰,擦一把汗,笑着说:“这活儿急不得,得让手认得稻子。”打完稻谷,他又转身去收玉米、摘豆角。白露时节的田里,没有一种作物该被辜负。我跟在他身后捡玉米,拾豆荚,腰酸得直不起来,可看见父亲的身影在晨光中越发清晰,心里莫名踏实。他常说:“土地不骗人,你流多少汗,它就还你多少粮。”他选种时总是一粒一粒地看,施肥除草从不含糊。他熟悉田地,就像熟悉自己的指纹——哪块地水多,哪块地耐旱,他清清楚楚。记得那年白露前后,雨水格外多。父亲天不亮就起身,望一眼天色,转头对母亲说:“得抢收,不然稻子要发芽。”那几天,他几乎是长在了田里。胶鞋陷进泥泞,拔出来时“噗嗤”作响;我送水给他,他接过搪瓷缸,一气喝完,又弯下腰继续干活。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所谓节气,就是与天时争分夺秒的默契。中午,母亲提来饭菜。我们坐在田埂上吃。馒头,咸菜,一壶粗茶。父亲吃得快,但很安静。他指着天边对我说:“白露天的云变得又高又薄,这叫露高天青,好收成。”我抬头,天空澄澈如洗,云像散开的棉絮,悠悠飘着。父亲又笑:“白露白露,百草结露,人不勤劳,稻不结果。”那是他自编的农谚,我记了一辈子。后来我到城里工作,可每年白露,心里总会响起父亲推开木门的声响,隐约闻到稻谷的香气。去年白露,我特意回去帮他。他显然老了,动作慢了些。休息时,他坐在田埂上,望着金黄的稻田说:“这些地,我种了一辈子。白露来,稻子熟,就像人老了头发会白一样,再自然不过。”我觉得他就像白露时节的田地,沉稳丰厚,话不多,却每一句都带着地气。白露又一次悄然而至。清晨起来,我看见窗外的草木上缀满露水,晶莹如泪。这个时候,父亲一定又走在田埂上,弯腰捧起一株稻穗,就像捧起整个秋天。清贵白露□米丽宏白露,两个字有清凉意。白莹莹、亮晶晶、圆润饱满的露水,像天地与节令合力凝成的白色珍珠。原野上,每个草叶上都噙着几滴、滚着几滴、落着几滴。节令,光华闪闪,使得田野多出了一种贵气。贵气而不张扬,只是默默浸润。秋天,就多了一种深厚明澈的气象,是自自然然的,清清透透的,不逢迎讨好,不卖弄青春,让人窥见了光阴的底色。《本草纲目》中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白露日的清晨,将野草植物上的露水收集起来,烹茶煮酒,那是多么雅致而悠闲的事啊!白露时节,显露出了秋忙的苗头。镰刀的刀刃,闪着露珠一样的寒光;右手握镰刀,刀刃接近谷秆底部,轻轻一声“嚓”,谷秆齐刷刷断了。一阵浓郁的鲜香,涌出来,是那种原香,毛香,让人幽幽融入其中的宁帖之香。“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陆游的这句诗,则散发着“早稼”“秋茶”的特殊鲜味。采茶小妹,伴着叮咚流泉从山中来,被露珠打湿的乌发还未干透,翠绿的茶叶在笼匾里散发着芳香。她站在村头,就那么脆生脆气地一喊,秋光如泼,瓜果香透,秋天的精彩徐徐展开。在北方,“处暑找黍,白露割谷”,谷和黍,就在白露前后成熟。一个垂穗低首,一个散辫齐腰,有一种温情而慈悲的姿态,像黄土地上无邪的山野女子。在南方民间,有过“白露节”的风俗。人们采集十样白食(白色食材),烧煮炒炖烤熘蒸拌焖,“十白”争芳;一则尝新吃鲜,二则滋阴润肺,强身健体,精神百倍地迎接渐渐寒凉下来的日子。“十样白”,是哪些?白露时节,白色的食材,一拨拨下来:雪藕、莲子、银耳、薏仁、山药、芸豆、百合、白果、白鸭(白毛鸡)、白木槿、白茄、白萝卜等等。巧手厨娘做个“十全大白”宴,不是难事。如猪头肉烧百合、羊肉炖山药、银耳薏仁汤、清蒸嫩芸豆、醋酱热浇白毛鸭、莲藕炖排骨、白木槿炒蛋、白果虾仁……随便一划拉,四荤四素八大碟已经布上了桌。在民间语境里,“三六九”啊、“十二”啊,不一定是确数,基本就是“多”的意思。“十”呢,是“完备、齐全、丰盈、到达极点”之意。南方“十样白”的盛宴我没有亲见,实际状况如何,不敢猜测;但我想,这个风俗,实际含纳着天地万物与人的和顺之意:赞天地之化育,顺天时而生存;又暗合养生之道。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地面的水汽结露开始增多;且此时秋风送爽,人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的“秋燥”症状;而白色食物,多性平味甘,略偏寒凉,正好滋阴润燥。中医说,白色入肺,五脏中的肺对应五色中的“白”,在季节上对应到秋季。所以,讲究以白色食物来预防秋燥。太阳南移,渐失烤灼之感;秋光不减,依旧朗朗照耀。大地上,湖泊里,园圃中,黄白的果品菜蔬与鱼虾皆已成熟。人居天地之间,上承秋光,下采果蔬,与天地合德,与岁时同序,也算朴素的哲学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了。北方有“七月半,扒出来看”的俗语。白露前后,庄稼大部分接近成熟;那些地下作物,熟到什么程度了?是否可以尝鲜了呢?在没有大棚和反季蔬菜的日子里,人们对此充满了盼望。于是就尝试着扒一点。年年白露,年年扒,扒一点看看、尝尝;花生啊,红薯啊,天时节令赐给的新鲜馋嘴儿,真是难得的口福!扒出来的一点点,甜甜牙齿香香嘴儿;而更为丰盛的收获,还在季节深处。土地之“贵”,就在于此。默默酝酿着,储蓄着,生长着。越是盛大的美,越是克制着,不屑于喧喧噪噪,弄出动静来。白露生凉□矫友田“白露”是一个颇具诗情画意的名字。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凉爽的秋风所代替。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可高达35摄氏度,可是到了夜晚之后,就会下降到20摄氏度左右,两者之间的温差达十多度。因此,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白露,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时节。此时,我国从北到南,秋收秋种全面展开。东北、华北、黄河流域的大豆、玉米、谷子、芝麻开始收获。各地棉花进入吐絮期,并开始分批采收。西北、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种植冬小麦。华北地区,在秋收的同时,应抓紧送粪、翻耕、平整土地,及早做好种麦准备。黄淮地区、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单季晚稻已扬花灌浆,双季晚稻也要抽穗,更要抓紧气温还较高的大好时机,浅水勤灌。如遇低温阴雨天气,要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减轻或避免秋雨灾害。尤其是华南地区,在这一时节由于受冷空气的影响,容易形成阴雨天气。因此,人们应该抓紧抢收,同时还要做好防雨工作,以防庄稼阴霉腐烂。总之,对于农民们来说,白露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忙时节。白露时节,由于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间冷凝成细小水滴,密集地附在花草树木的茎叶或花瓣上,在清晨太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洁白无瑕。旧时,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流行白露这天早晨收取露水的习俗。天刚黎明,妇女们起床梳妆打扮,携瓷盘到室外,收取柏叶、菖蒲以及百草、百花上的露水。民间俗信,取白露当日的露水拭目能使眼睛明亮,饮之则可延年益寿。到了近代,在山东、河北、安徽、四川等地,白露这天,还有为孩童点“天炙”的习俗。大人们清早起床,用瓷器收取草叶上的露珠,和以朱砂或者上等的墨汁,点染小孩额头及心窝,称之为“天炙”,以祛百病。随着人们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白露“收露水”的习俗早已失传了。与其一同消失的,还有“辞青”的旧俗。白露时节的“辞青”活动,与清明节的“踏青”活动是相对应的。在古代,人们把白露所在农历八月称为“大清明”,而把农历三月称为“小清明”。白露时节,男女老幼纷纷到郊外观赏秋光。而在福建的一些地区,在白露“辞青”的同时,还有祭扫祖坟的习俗。“辞青”与“踏青”习俗的寓意是相同的。在娱乐的同时,都不忘祖宗,不仅子孙快乐,也要祝愿先人快乐。自古以来,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便成为节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白露,作为秋天一个开始收获的节气,自然也少不了各种与饮食相关的习俗。过去,在江苏、浙江、湖南等地的一些乡村,每到白露时节,家家户户都要饮用和酿制“白露酒”。老南京人则有喝“白露茶”的习惯。白露茶,并不是对某一种茶叶的特有称谓,而是对白露前后所产茶叶的统称。白露前后的茶树,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正是生长的最佳时节,也是秋茶品质最好的一段时期。白露茶的汤色、滋味,介于春茶和夏茶之间,比春茶耐泡,没有夏茶的干涩苦味,而是有一种独特醇厚的清香,备受老茶客喜爱。福州地区,白露这天,民间有吃龙眼的习俗。白露时节的龙眼个大,核小味甜,口感好。在白露这一天,老福州人喜欢将龙眼泡在稀饭里,晶莹剔透,诱人食欲。尤其对孩子们来说,他们为了多食几颗龙眼,往往会比平常多喝两碗香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