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家住合肥菱湖公园附近的高华终于可以坐上期待已久的合肥轨道交通5号线,一路向南,穿城而过,抵达位于包河区繁华大道附近的单位上班。而在此之前,她每天的上班路线是开车从北二环转到铜陵路高架,再从南北高架、包河大道高架抵达单位。
“虽然开车比地铁的通勤时间略少一点,但乘坐地铁明显要轻松很多,既不用担心早晚出行高峰的交通拥堵,还能利用地铁里零碎时间刷刷社交平台、网上购物买菜等。”高华至今还记得上述高架桥还未完成连成一体的时候,其从家至单位,如果坐公交车,至少要1个半小时。而在去年5号线南段开通的时候,她也曾尝试坐公交抵达5号线南段的地铁口,换乘地铁,“依然不太方便。”
从环城时代走进滨湖时代,再从环湖时代奔向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20年间,合肥的城市面积越来越大,道路越修越多,高架快速路网越织越密,城市交通越来越便捷。伴随着地铁的诞生,合肥人的生活半径也越来越大。除了正常上下班、上下学,周末到滨湖湿地公园遛个弯、到大蜀山放松一下肢体……然后,再转到老城区淮河路步行街、三里庵官亭路等地大快朵颐一番……整个过程都如同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血脉”。从合肥市首座高架桥——金寨路高架桥,到刚刚全线贯通的包公大道高架,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宿松路高架等;从畅通一环到畅通二环,再到即将诞生的主城区“五横七纵”快速路网骨架体系……眼睛看得到的是,条条大道通罗马的畅通路网;眼睛看不到的是,老百姓出行的便捷。
畅通二环(金寨路-合作化路)节点 卓也/摄
■合肥曾经历过两次城建“大手术”
“麻早上五点望钟村西头集合,男的带锹,女的带筐,家侠们带绳子,爬拖拉机,骑摩托车,拉板车,到白水坝去挖芋头……”千禧年之后,一首土掉渣的《挖芋头》被无数老合肥人追捧。歌中典型的上个世纪老合肥的市井生活场景,让合肥人哈哈一笑之后,又忍不住接一声叹息……
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中等城市,合肥市区在刚解放时只有5平方公里,5万人口。当时的名气甚至远不如省内的安庆和芜湖。不过,在一张白纸上可以画最好最美的图画。翻开合肥的城市建设历史,八十年代的旧城改造当属第一次城市建设浪潮。当时的重头戏是从长江路和金寨路改造开始的,经过3年建设,合肥旧城面貌得到彻底改观,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并得到了国家建设部的大力推崇。当时由合肥人提出的旧城改造的思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十六字方针因此被写入国家城市规划法中。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时,应“增强省会合肥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以及建设“大、快、美、强”的现代化大城市的要求,合肥再次开启了城市建设浪潮。以建设五里墩立交桥和打通一、二环路为标志,构筑成二环七射加方格网的道路骨架,拉开了合肥现代化大城市的框架。
■“大拆违”“大建设”勾勒合肥新容
如果说合肥新一轮的城市大建设,一定不能绕开2002年区划调整后的合肥“大拆违”。
根据安徽商报2005年的报道:合肥“大拆违”开始前,一份调查显示该市违法建设总面积竟达1800万平方米以上。当年7月,合肥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迅速拆除违章、违法建筑。当年9月,合肥市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超过1300万平方米,创下国内所有拆违城市中93%市民支持率的纪录,奇迹般实现了零补偿、零事故、零上访。
“大拆违”只是一个起点,随之而来的合肥“大建设”更是惊心动魄、气吞山河,并持续至现在。根据资料显示,合肥“大拆违”当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8亿元;而在随后的2006年,合肥市基建投入增加到90亿元以上。合肥的第一座高架桥——金寨路高架桥也是在这一年开工建设。
■首座高架桥也在与合肥一同成长
提起合肥首座高架桥的建设,安徽路桥市政分公司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孙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是2006年的国庆节前开始封路的(2006年9月30日正式动工)。然后就开始了16个月不分昼夜的施工。”据介绍,金寨路高架桥南起312国道,连接合安路,北至南一环屯溪路,与金屯立交桥相衔接,其中地面道路全长7.7公里,双向六车道;高架桥主线长7.4公里,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为60至80公里。
“虽然合肥此前已经建成了五里墩立交桥,但建高架桥还是第一次,很多建设工序都是在摸索中进行,可以说是‘绷紧了神经’施工。”孙伟告诉记者,现在施工中很常见的旋挖钻机等机械,当时也是第一次在合肥露面。“高架桥施工分为桥上和桥下两个部分,现在一般都是统一完成。而在当时,为了稳妥起见,是把桩基和上部结构施工分开进行的。”
2008年2月,金寨路高架桥实现桥上桥下“双贯通”。与此同时,金寨路高架桥也创下了几个记录:单项市政工程日完成工程量的新纪录、国内最大跨度叠合梁首次现身、合肥城建史上首次在桥梁上采用内部排水技术等。最让市民惊喜的是,驾车从稻香楼到合肥经开区,原先40分钟的车程缩短到10分钟以内。
随着合肥城市规模的增大,人口和车辆不断增加,金寨路高架桥也渐渐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2021年10月,金寨路南延快速化改造工程正式进入封闭施工阶段。孙伟所在的单位也承接了该工程一标段的建设任务。“整个工程全长2.59公里,建设一段1.7公里的高架桥,然后通过地面道路与原先的金寨路高架衔接。”截至目前,金寨路(龙川路-方兴大道)高架桥主线桥已在今年7月实现通车;部分节点正在进行下穿、匝道桥桥梁工程及桥面系、道路面层施工。金寨路(方兴大道-望水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正在进行桥梁主体工程、桥下道路沥青面层及下穿地道施工。
考虑到到金寨路高架老桥的通行效率,金寨路高架桥绑宽(南二环-习友路)工程也于去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
■一环二环开启“无红灯畅行”模式
金寨路高架建成后,合肥开启了“高架桥时代”,马鞍山路高架、长江西路高架、阜阳北路高架、徽州大道高架、铜陵路高架、合作化路高架、包河大道高架、郎溪路高架、裕溪路高架、方兴大道高架、包公大道高架等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阜阳北路高架、铜陵路高架、裕溪路高架等也纷纷开启了各自的延长模式,而长江西路高架等,则通过新添立交桥等方式,实现了“一路无红灯”畅行。在所有的大建设工程里,最让合肥市民津津乐道的,当属“畅通一环”和“畅通二环”工程。
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3月,合肥开始实施“畅通一环”工程。4年半之后,随着畅通一环改造的最后一个标段——K标段放行通车,也宣告全长17.2公里的畅通一环由原先的“C变成了O”,并实现与金寨路高架、长江西路高架等城市快速通道的有效沟通。还没等合肥人喘口气,一场轰轰烈烈的硬仗又打响了——2013年,合肥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建设畅通二环工程。
“准确的说,合肥畅通二环工程应该是从早期的局部节点改造开始的。”据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7月,作为畅通二环的先遣项目,西二环-长江西路立交工程随同长江西路高架开工建设;2011年7月,南二环(匡河路-齐云山路)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政务区交通瓶颈南二环怀宁路大转盘和南二环潜山路大转盘成为历史;2011年11月,徽州大道互通立交开建,高架桥与地面道路及南二环下穿隧道实现四层立体交汇。
2014年4月,畅通二环(西南环)樊洼路节点、集贤路节点改造工程开建,拉开了畅通二环工程建设序幕。随后,畅通二环东至路、桐城路、望江路节点工程,郎溪路高架工程,南二环与包河大道互通立交工程,畅通二环北环工程,畅通二环西南环工程,西二环(北二环-樊洼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等陆续开工建设。截至去年国庆节,备受关注的的畅通二环工程实现全线通车。自此,合肥的二环路不但开启了“无红灯”畅行模式,还顺势扩大了框架。
■“五横七纵”快速路网呼之欲出
不过,合肥对于城市快速路的设想并不止于此。根据该市此前发布的快速路网规划,合肥将打造“五横七纵”快速路网。
其中,“五横”是指魏武路、白莲岩路-北二环-包公大道、长江西路-南一环-裕溪路、铭传路-玉兰大道-合欢路-南二环、方兴大道等5条东西向主干快速路通道;“七纵”是指合淮路-西二环-集贤路、四里河路-西一环-合作化路-金寨路、阜阳路、宿松路、新蚌埠路-铜陵路-包河大道、文忠路-郎溪路-南淝河路、龙兴大道等7条南北向主干快速路通道,以及淮海大道、空港南路等若干加密型快速路。
按照设想,未来合肥市主城区规划快速路总里程约520公里,快速路网规划指标将与长三角沪宁杭等核心城市相当。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合重宣 聂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