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烈士寻亲既是对英雄的致敬和缅怀,也是对烈属的帮助和慰藉。”近日,荣登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的“中国好人”周杨对记者说。周杨是来自淮北矿业集团神源煤化工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10年来义务帮助40余名烈士亲属寻找亲人,并为近10名烈士家属寻找到了亲人“埋骨之地”。
周杨出生在淮北市濉溪县,这里是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10年前,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改建,把分散掩埋在附近的3000余具烈士遗骨迁移到陵园中。周杨作为志愿者,参与鉴定和整理烈士遗物,并从那时决定尽己所能帮助烈士寻亲。
由于当年战况紧急、记录不完备等原因,一些烈士的身份无从考证,寻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周杨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一名烈士牺牲时,被登记为鱼台人。“此前,我们一直在山东省鱼台县寻找烈士亲人,但久久未能找到。后来我们考虑到,江苏省盱眙县的‘盱眙’经常被误读为‘鱼台’,于是转变方向寻找。”果不其然,周杨在盱眙县找到了烈士亲人,完成了一次别样的跨时空“团聚”。
周杨从网上搜寻求助信息,主动与烈士家属取得联系,利用手头掌握的资料,考证出烈士牺牲的时间及大概安葬位置后,再到各个烈士陵园去核实、比对。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周杨收集到10余份烈士证明书和牺牲通知书,这些烈士没有亲属,没有人去申请补录,但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已经牺牲。他便积极与相关烈士陵园联系,提供资料,协助陵园把烈士的姓名篆刻在纪念墓碑上。
多年来,周杨无数次利用业余时间,驱车3万余公里,走访健在的淮海战役亲历者,对周围各文物点,特别是革命历史遗址进行保护性巡查。他撰写了70多篇30余万字的研究文章,搜集整理了10万余字,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第一手回忆资料。
“每一次为烈士寻亲,都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自己的灵魂也是一次净化。”周杨深有感触地说,“记录好、宣传好革命英烈的故事,让红色基因赓续传承,是我辈应尽的责任。”
从1997年开始,周杨就潜心研究红色文化,收集了数百件革命战争时期的奖章、证书、文献资料等珍贵藏品。2021年,周杨拿出自己的藏品,参加了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红色集藏展及矿区巡展,近3万人次参观展览并深受教育。周杨还利用为职工做安全培训的机会进行党史教育宣传,做报告160余场次,听众2万余人次,被誉为“矿区红色宣讲员”。
谈起周杨,他的同事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周杨十年如一日坚持为烈士寻亲,让烈士魂归故里的事迹令人敬佩。”“我们大家伙都由衷地为周杨获得‘中国好人’荣誉称号感到高兴,为他点赞。”“我们要向‘中国好人’学习,用平常心做不平凡事,在平凡之中书写不平凡……”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