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抬阁”“肘阁”春节登场寿州古城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王素英 分享到 2023-01-22 16:44:46

兔年春节期间,淮南寿州古城一派吉庆祥和,国泰民安的新春景象。1月19日下午,淮南市寿县游客集散中心运营暨寿州古城2023民俗年货节正式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抬阁”“肘阁”民俗活动在古城登场。

寿州“抬阁”“肘阁”民俗活动历史悠久,是淮河流域文化积淀的产物。2008年6月,寿州正阳关“抬阁”、“肘阁”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微信图片_20230122164359.jpg

“抬阁”“肘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点都是采用芯子通过不同数量的小演员在上面表演出彩,制作巧妙、隐蔽,表演诙谐幽默、优美动人,并配以锣鼓、唢呐和笙箫笛管伴奏。不同点是支撑小演员的青壮年表演者数量因不同形式而不同,“肘阁”是一人顶,“小抬阁”是二人扛,“大抬阁”则是多人抬。表演时,锣鼓开道,乐队随后,吹奏着《百鸟朝凤》等喜庆奔放、充满乡土气息的乐曲。微信图片_20230122164325.jpg微信图片_20230122164354.jpg

“抬阁”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它集造型、彩扎、杂技、戏剧艺术为一体,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因由人抬着表演,故称“抬阁”。“抬阁”表演的内容大都是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西游记》、《观音送子》、《火烧葫芦谷》等。

“抬阁”架子以木质底座为主,并用螺丝联接固定,每一架“抬阁”需用8—16人抬着表演,“抬阁”者身着彩衣,在乐曲的伴奏下缓慢前进,“抬阁”上的小演员们,根据各自扮演的不同人物、情节,做出不同的造型和动作。 

“肘阁”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熔戏剧、杂技、舞蹈、彩扎艺术于一炉,无愧为寿州民间艺术园地里的奇葩。微信图片_20230122164340.jpg

“肘阁”表演,由下位成人演员和上位的儿童演员构成,两者以铁支架捆固连结,造型高大奇巧。表演一般要经过化妆、扎彩架、着装、上架、表演几个程序。“肘阁”表演对演员体能、身体协调性、心理素质要求较高,两位配组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完成“剪刀步”、“前后翻”、“自由摆”等系列技巧与难度并重的动作,具有造型独特、惊险刺激的轰动效应。“肘阁”表演塑造的艺术形象多取材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历史名著和传统戏剧节目。近几十年来也补充了一批充满现代生活气息、贴进人民群众生活的节目,很受群众欢迎。“肘阁”演出器具简单,主要有用于固定支撑上位演员的铁架,让高空演员上下用的铁钗及相关戏剧人物服装等。“肘阁”起着极为特殊的“过渡”作用,因而也较为形象、完整、生动地体现了民舞传统文化的原始风貌与固有特色,是当今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活标本”。(孟明 /摄影报道)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