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优的美丽安徽】2022-2023年安徽省越冬鹤类种群数量同步调查结果发布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3-01-30 09:38:52

鹤发童颜、 鹤鹿同春、龟年鹤寿、松鹤长春…… 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凡的地位,是长寿、吉祥和高雅的象征。春节前夕,2022-2023年安徽省越冬鹤类种群数量同步调查结果正式发布。本次调查共记录物种7种,5161只,其中鹤类4种,共计649只。2021年曾给安徽人带来惊喜的丹顶鹤家庭再度亮相,只是“一家四口”变成了“一家三口”。

调查人员工作中 徐文彬/摄

[寒冬“查家底”] 

共记录目标物种7种5161只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了解到,2022-2023年安徽省越冬鹤类种群数量同步调查1月3日至1月8日在我省淮河、长江、新安江流域72个湿地单元同步实施。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鹤类联合保护专业委员会开展的2022-2023年全国越冬鹤类种群数量同步调查,掌握2023年分布于安徽省的9种鹤以及同域分布的鹳类、大鸨等珍稀鸟类的数量及分布状况,由安徽省林业局领导,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牵头,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省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安徽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保护专业委员会、安徽省动物学会共同实施的。

本次同步调查于2023年1月3日开始,1月8日结束,历时6天。参与野外调查的共有12支外业调查队,主力队员50余人,调查队员来自安徽大学、安徽省疫源疫病监测总站、黄山学院、淮南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大学、各市县区林业系统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本次外业调查共涉及到安徽省淮河、长江、新安江流域湿地单元共72个,调查观测点共608个,共记录物种7种,5161只,其中鹤类4种,共计649只;鹳类2种,共计4509只、卷羽鹈鹕2只。

本次调查记录到的鹤类有白鹤(172只)、白头鹤(452只)、灰鹤(22只)、丹顶鹤(3只);鹳类为黑鹳(2只)和东方白鹳(4507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白鹤、白头鹤、丹顶鹤、卷羽鹈鹕、黑鹳和东方白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灰鹤);IUCN极危物种1种(白鹤),濒危物种2种(丹顶鹤和东方白鹳),易危物种1种(白头鹤),近危物种1种(卷羽鹈鹕)。

东方白鹳 魏振华/摄

[种群数量上升]

白鹤、东方白鹳分布范围明显扩大

令调查人员欣喜的是,与2021-2022年冬季的调查结果相比,白鹤种群分布范围扩大,数量由105只增长至172只;白头鹤种群分布相对稳定,数量略有增加,由442增长至452只;东方白鹳分布范围的扩大十分明显,且种数量增长较快,由878只增加至4507只。本年度同步调查结果与上一个越冬季相比,新增记录3种,分别为灰鹤、黑鹳、卷羽鹈鹕。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周立志介绍,这三种鸟类过去在安徽曾有过记录,但近些年不多见,在上一个越冬季的同步调查中也没有出现。

周立志表示,这些湿地旗舰物种的增加和种群数量的上升,反映了安徽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在不断恢复,说明我省近年来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实施成效显著。本次调查进一步掌握了我省鹤类等水鸟的数量分布和数量动态,以及栖息地现状、保护现状、及干扰和受胁因素,丰富了鹤类资源基础数据,为水鸟栖息地和湿地保护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广泛参与,也提高了公众对鹤类及其栖息地保护的认识。本次同步调查是我省第三次参与全国性的越冬鹤类种群数量同步调查,对于全面了解我国的越冬鹤类种群数量和分布,评估鹤类种群的生存状况,进一步加强鹤类资源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丹顶鹤 韩金迪/摄

[丹顶鹤再亮相]

或有子女已“自立门户”

2020年12月到2021年1月,已有三十年未在安徽出现过的丹顶鹤在马鞍山石臼湖“惊艳亮相”,引起广泛关注。当时出现在石臼湖的丹顶鹤共有4只,专家分析应该是“一家子”。其中一只丹顶鹤还携带了一枚卫星追踪器。2021年11月,石臼湖再次发现4只丹顶鹤的身影。

在2022-2023年安徽省越冬鹤类种群数量同步调查中,丹顶鹤再度亮相,令人欣喜。周立志介绍,水鸟十分“念旧”,越冬地相对固定,此次出现的3只丹顶鹤很可能还是此前那“一家子”。为啥“四口”变“三口”?周立志分析,鹤在越冬地是以家庭为单位活动的,集不同家庭的大小群,迁飞时召集在一起,分批行动。“鹤宝宝”跟随亲鹤学习生存技能,成年后一旦“恋爱结婚”就会自立门户,一般很少出现“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情况。今年发现的3只丹顶鹤中只有一只幼鸟,有可能四口之家中的两个孩子长大了,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去了其他的地方越冬,今年家庭中又添一个新成员。

白鹤 夏珊珊/摄

[爱鸟有方]

观鸟拍鸟请别打扰

水鸟是湿地的旗舰物种,直接反映湿地生态质量。本次调查中,物种数量的增加和种群数量的上升令人欣喜,但水鸟适宜栖息地不足等状况依然令调查人员感到忧虑。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周立志介绍,今年来安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开展了大量保护修复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于大多数越冬鸟类来说,食物短缺依然是它们面临的最严峻的困境之一。归根结底,是适宜栖息地还是不够。“所谓适宜栖息地,一是食物丰富,二是食物可获得、能利用。水鸟在这些地方能够不必担惊受怕地吃上食物。”周立志介绍,目前栖息地数量虽然有明显增加,但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

近年来人们爱鸟、护鸟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鸟类,喜爱鸟类,观鸟、拍鸟的人越来越多。周立志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社会公众关注鸟类是好事,但爱鸟应有方,拍鸟更应科学有度,做到不伤害、不打扰。“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现珍稀鸟类,很快就有大批鸟友蜂拥而至,长枪短炮,扎堆拍摄。有的甚至动用无人机拍鸟,对鸟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干扰。”他认为,一方面,保护区应该履职尽责,加强监督管理。条件允许的,可以通过建设隐蔽式观鸟、拍鸟设施,引导公众文明观鸟、文明拍摄。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也应该提高自身生态文明素养,“不打扰,才是真爱。”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