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庐江,民间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无论城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入夜,各地还要举行灯会,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庐江城乡的灯会,多为民间自发组织,在本地(乡村范围内)巡回演出。黄屯、汤池、郭河等地的龙灯,盛桥的虾子灯、车上轿、花挑子灯,罗河、柯坦等地的狮子灯等,各有特色。其中,黄屯龙灯深受地方群众欢迎。
黄屯,因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穰屯兵于此而得名。2015年,有着1800余年历史的黄屯,被列入首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之一。
黄屯老街有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就是闹板龙灯。每逢春节,从正月初四开始,板龙灯出游乡村,至正月十五闹元宵灯会结束。
每逢正月十五这天,一阵铿锵的锣鼓唢呐,震响十里八村,被誉为“皖中一绝”的黄屯龙灯,正式拉开闹元宵的序幕。
黄屯龙灯至少有九节以上,为单节,每两年增加两节,到1947年时为三十七节,这应是黄屯龙灯节数最长的时候。1947年后便没有再舞龙灯了,直到改革开放后,1981年,黄屯又重新舞起了龙灯,又从九节舞起,每两年增加两节。
多年来,古村落的民间艺人薪火相传,用匠心传承这传统工艺并让其发扬光大。黄屯龙灯每年从农历十一月开始制作,历时将近两个月左右。龙身长约40米,要18个人才能舞动。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黄屯龙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地方民俗艺术的文化瑰宝。
左学长 摄/文
本版协办:安徽省摄影家协会
投稿邮箱:979174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