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在铜陵市枞阳县新丰村的青园心家庭农场,工人们正在大棚里种植黄瓜秧苗,负责人余青青和这群阿姨们一起劳动。2014年,毕业两年的大学生余青青“逆流”返乡创业,发展大棚蔬菜产业,带动附近村民就业。如今她的蔬菜大棚已经扩大到380亩,每年为村民发出的工资近80万元。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新农人”余青青将关注现代农业发展,关注如何加大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支持。
余青青(中)
大学生“逆流”返乡种菜
余青青1988年出生在新丰村,2012年从合肥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只身去广州从事教育培训工作。2014年春节,余青青回家探亲,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新丰村在枞阳县的江心洲上,“这里无论是光照、土壤、空气、水都非常适合蔬菜生长。”余青青和家人商量后,辞去了工作,和同样大学毕业的弟弟一起回乡种菜,办起了农场。
“当时村里也有人觉得不能理解,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走出江心洲,又回来了,还两个都回来了。”面对邻居们觉得“不长进”的眼光,余青青希望能好好干一番事业,“如果失败了也正常,年轻人不怕失败。”
第一年在村里流转250亩土地,建了150亩蔬菜钢构大棚,种上了大棚蔬菜。时值冬季,多番请教后,余青青将这片土地全部种上了莴笋,非常幸运的是,首战告捷,莴笋畅销,收入可观。
取经学习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
第一步成功给了余青青极大的信心,“种菜不仅仅是依靠经验,也要靠科学技术。”开始几年余青青全程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指导,现场授课,自己跟在后面认真记笔记,“现在也算半个土专家了。”
此外,她每年都要到寿光、马鞍山和县等省内外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参观取经,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及理念。在农场,35岁的余青青和工人们一起下地劳作,皮肤晒得黑红,因为不喜欢戴手套,双手满是老茧。
“也曾遭遇挫折,但是吃一堑长一智,积累了经验。”2015年,她采购了一种日本的花菜品种,一颗花球能长到五六斤。上市后无人问津,“当时枞阳、铜陵的市场上,花菜是一颗一斤半的样子,我们这样大的花菜,全部打开,大家认为是长‘老’了。”这就是如今的干锅花菜所选的菜品。
25亩约18万斤的花菜,最后全烂在地里了。“给了我一个教训,一定要适应市场,种植市场认可度高的蔬菜。”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创业以来,得到了很多支持。”江心洲进出需要渡船,蔬菜配送需要及时,当地政府与渡口沟通开设了蔬菜类绿色通道,过渡免费,紧急情况下还可为蔬菜配送增加一渡。
为支持返乡创业大学生,铜陵市农业农村局还为余青青申请了多项奖补,共计给予奖补资金200余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余青青的蔬菜大棚,已经扩大到如今的380亩,并设置了温室大棚用于育苗,节省了育苗及运输成本,还无偿为洲上蔬菜种植户提供苗种和技术服务,带动乡亲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每年为就业村民发近80万工资
“青青是个好姑娘。”唐真华和爱人的身体都不好,家里是贫困户,也无法外出务工。2017年,余青青知道情况后,来到唐真华家里,请她来农场上班,“平时要去医院的话,请个假就行,她每次都问要不要帮忙。”唐真华如今在农场每日工资80元,“2020年我家脱贫了。”
有好几名和唐真华一样的贫困户,通过在农场就业顺利脱贫。
余青青在管理上严格,但平时和工人们相处亲近。“都是附近的村民,大多是我的长辈,他们还会跟我说一些经验。”余青青的农场请的工人都是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我们这里是江心洲,年龄大一点的村民也无法外出就业了。”农场里常年务工人员35人,平均年龄60岁左右,每人务工期约每年300天,采摘种植集中期需要约100人。余青青算了一下,每年发出的工资70万-80万元。
2023年,余青青将作为一名新代表参加全国两会,“这是莫大的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余青青说自己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村民就业。来自基层的她,将关注现代农业的发展,“我是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还将关注如何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建设乡村。”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