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模式开启人才培养“直通车”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3-03-15 15:20:48

临近毕业,蚌埠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梅伦(化名)已经选好了未来的工作单位,开始了跟班学习。几个月后,他将正式入职,成为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的一员。

“定制班”“择优录取”“3个多月的特色培训”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与蚌埠学院等高校联合打造的“3+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所谓的“3”指的是大学前三年在本校学习。“1”是指进入大学四年级后,在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里进行定向培养,实现毕业即就业。

据了解,“兵器微电子定制班”的学员由学校推荐、学生自荐与北方微电子研究院择优的方式,遴选专业技术人才,为研究院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选聘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高技能骨干人才,承担“兵器微电子定制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

据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蔡女士介绍,学员首先需要通过专项面试,通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分,择优录取。这些内容包括大学成绩等方面,在面试时主要考虑学生的对自身情况认识。此外,在学员课程结业时也会进行相关考核。

梅伦是蚌埠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因自身成绩优异,取得了面试的机会。面试通过之后,他开始了在“3+1”班的学习生涯。

“我白天跟着师傅学习工艺,晚上会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梅伦说,虽然刚开始很多专业知识比较难以理解,但是通过专业老师的授课和在线下的操作,自己已经逐步适应了课程节奏。“我在本科阶段学习的内容也可以与现在的实际操作挂钩,等到上岗,我相信自己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蔡女士表示,“3+1”班开设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的课程。理论学习上,根据单位的就业需求,自主制定相关课程,并由专门老师授课,一般是一周三节。实践操作上,每位同学会根据相关工艺,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操作。

据介绍,目前“3+1”班共有24名同学。从2022年10月份到蚌埠学院等高校招生,再到今年3月1日学生报到,3月6日进入培训阶段,八月初左右正式入职。整个招聘过程历经近10个月。

但在这之前,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也在不断对这一新模式进行优化。从招生标准的确立,到课程的相关设置。尤其是在今年课程中,该院还新增了“拳头”产品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等相关课程内容。在课程期末考核过程中,该院也设置了公平实效的考核办法。

蔡女士认为,“3+1”班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毕业即就业的机会。虽然通过社招、校招学生与该班学生在“身份”上没有区别,但是该班的课程是根据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的用人需求进行的一项专项定制。相较以往招聘后的上岗培训,“3+1”班的培训时间更长,内容更多,专业性也更强。如此一来,该班的学员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未来也能够更快适应岗位要求。

2022年,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与蚌埠学院联合共建了“安徽省传感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和“微机电器件与微系统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两个科研平台,以解决传感器产业发展的共性、重大、关键技术核心问题。

据介绍,随着“3+1”班逐步走上正轨,逐步成长起来的学员也将进一步充实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的人才力量。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创新与改革,新力量的融入为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军工力量带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促进微电子行业的发展,同时不断塑造人才的储备梯队。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 实习生 曾凡都)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