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圆前额凸起,嘴唇又短又阔,一双萌萌圆眼,没事儿咧嘴就乐,外号“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当前,保护“微笑天使”,安徽多地在发力。最新科考发现,安庆、铜陵等地母子豚较多。◢
长江铜陵段30多头野生江豚逐浪
日前,铜陵市郊区长江豚保护协会在船行至铜陵市胥坝江段时,发现30多头野生长江江豚争相跃出水面。它们有的缓慢游动、悠闲嬉戏,有的跃出水面、逐浪前行,还能看到母子豚身影,这让志愿者们欣喜不已。
其实,这已经不是个案。长江江豚逐浪而行的画面,最近几年在长江安徽段多地上演。以铜陵为例,境内长江蜿蜒142多公里,其间多弯多岔,洲滩散布,是长江中下游最为复杂的江段,也是最适宜江豚生活繁殖的江段。
“现在长江水质越来越好,江豚也日益活跃起来。目前,长江铜陵段野外江豚数量也达到50多头。”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饲养员张八斤,见到越来越多的江豚走进大众视野,张八斤特别开心。
18年来,张八斤像照顾孩子一样悉心呵护着江豚,不管刮风下雨,一天不落。旁人看江豚长得都一样,可张八斤认识每条江豚,还能随口便能讲出它们的年龄、体征等,人们都爱称呼他为“江豚爸爸”。
最新科考发现,安庆、铜陵等地母子豚较多
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特有淡水鲸豚类动物,处在整个长江水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端,江豚的生存状况是长江生态环境质量的“显示器”。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数量一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约3600头,锐减至2017年科考数据显示的1012头,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中大熊猫”。
去年9月中下旬,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正式启动。这是继2006、2012和2017年后第4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也是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首次流域性物种系统调查。
前段时间,农业农村部公布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考结果。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249头,其中长江干流约595头、鄱阳湖约492头、洞庭湖约162头。
在此次科考中,让科考队员感到振奋的是,在长江干流,他们发现了99对母子豚,数量显著高于往年。科研人员在考察中也发现,长江中下游干流栖息地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满足江豚等水生生物生存的需求。
科考发现,母子江豚较为频繁出现的水域,集中在宜昌、洪湖、安庆、铜陵、南京等水生生物保护区水域一带,专家介绍,这说明保护区在促进江豚种群繁衍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院王丁看来,1249,这个数字令人鼓舞,这说明江豚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依然较少,极度濒危现状仍未改变。
保护“微笑天使”,安徽多地在发力
长江江豚“能见度”的提升,是长江大保护的生动缩影。其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回升,除了得益于长江“十年禁渔”等一系列生态修复举措,还得益于保护体系的逐步完善。
在马鞍山,为了给包括长江江豚在内的长江“居民”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2019年,当地用3个月时间拆解各类渔船5651条,在全国率先实现对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禁渔禁捕。
禁渔禁捕以来,长江马鞍山段的鱼类规模、资源密度分别是禁渔前的1.5倍和2倍,长江刀鱼种群恢复到禁渔前的4倍。
去年10月,安徽省马鞍山还携手江苏省南京、镇江两市人大常委会,联合作出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这也是全国首次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
今年5月,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施行,这也将为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带来更多期待。
鄱阳湖江豚何时迁入安庆西江安家待定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养研究相结合,都是保护江豚的有效手段。为防止近亲繁殖出现的死亡率高、物种退化问题,提高遗传多样性,2021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
铜陵是安徽省参与实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的首个城市。
当年4月25日,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从湖北天鹅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入2头成年雄性长江江豚。
今年2月中旬,江西省在永修县鄱阳湖松门山水域启动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计划捕捞8头江豚,分别迁入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湖北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江西湖口南北港网箱暂养基地。
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了?3月22日,安庆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工作人员透露,之前的确有迁入鄱阳湖江豚的计划,上个月该单位多名工作人员也曾前往江西准备将江豚运过来。
“当地水域捕捞江豚的难度较大,中间有一段捕捞上来了,但经过判断,又不是我们要求的江豚。”工作人员没有捕捉到合适的江豚,下一步怎么搞、什么时候搞,目前还没有定论。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媒体记者 方佳伟
通讯员 孙照柱 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