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亳州:赴古城之约,诗与远方更醉人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3-04-02 17:06:08

从空中俯瞰,涡河如一条温柔的臂膀,将千年古城拥揽入怀,滋润着谯城风物;将沿线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珠连成串,铺展开一幅美轮美奂的传奇画卷……这座拥有三千七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如传承至今的古诗,韵味十足,让无数游客沉醉其中。近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走进安徽省亳州市,细品中医药文化之渊源,细看曹操运兵道之精妙,细赏北关历史街区之底蕴,追寻名人掌故商贾繁华之过往。

城如古诗更有韵

老城区是一座城市的根,散布其中的街巷是承载记忆的魂。漫步涡河沿岸的北关历史街区,一幅幅民俗生活画卷向我们铺展开来,国家级非遗二夹弦、五禽戏、晰扬掌千年来在这里薪火相传。傍河而兴、因商而盛的北关历史街区位于亳州市西北部,鼎盛于明清,大街小巷上百条,俗称“三十六条大街,七十二条古巷”。走进街区可以看到,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老字号鳞次栉比,古街、古巷纵横交错,古商铺、古会馆、古钱庄镶嵌其间,被誉为“中国商贸会馆博物群”,拥有以山陕会馆、南京巷钱庄为代表的古会馆、古钱庄50多处,现存文物古迹115处。近年来,街区开展花戏楼奇妙夜、涡河水上游等品牌活动,让游客在熙熙攘攘中感受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和民风民俗的醇厚芬芳。今年春节期间,亳州北关历史街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万人次。3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确定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亳州北关历史街区入选。

在崇山峻岭的八达岭有万里长城,而在曹操的故乡安徽亳州,一座与之遥相呼应的地下运兵道宛如地下长龙,穿越千年时光,其缜密复杂的内部结构依旧令世人赞叹。坐落于老城内的曹操运兵道景区由谯望楼、建安文学馆和曹操地下运兵道三部分组成。其中,曹操地下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古地道主要分布在城内,以大隅首为中心,沿着老四门大街呈十字形式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记者进入地下看到,整个地道经纬交织,布局奥妙,蜿蜒延伸,用砖砌筑而成,顶部青砖紧密排列形成弧形穹顶,内部设有猫耳洞、绊腿板、障碍券等军事设施,集指挥、防守、运兵为一体,十分壮观。据介绍,运兵道工程浩大,全长共8000多米,是迄今发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被誉为“地下长城”。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曹操地下运兵道每日接待游客上千人,不仅让众多省内游客流连忘返,更吸引全国各地的观光客前来参观。

景似远方引客来

探寻家园之美,应自乡愁深处体味。走进谯城区古井镇药王村,沿着静谧的石瓦小路,漫步独具皖北特色的村落体验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静坐在依势而建的仿古小亭欣赏竞相绽放的春花,在精心打造的特色民宿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怡然自得。“村里环境好,周末来游玩的人多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药王村党委书记李玉良介绍,药王村是谯城区第一批建设的新农村,被评为安徽省百家乡村旅游示范村,荣获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近年来,药王村完成村主干道、景观带绿化、新村立面改造和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通过深入挖掘药、酒文化底蕴和特色观光农业,将传统地方民俗与现代生活路径相结合,琴房、书吧、咖啡馆、文创超市、手工作坊吸引众多游客打卡,药王村逐渐发展成为一座集农耕体验、民俗展示、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心泊华佗故里,梦栖百草园林。在亳州市华佗百草园景区首届风筝艺术节现场,上百种巨型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筝”奇斗艳,为游客送上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华佗百草园景区以华佗中医药为主题,总占地面积2020亩,分为神医广场、汉魏风情商业街、本草大观园、花千谷、百果园、阳光沙滩、本草乐园七大核心区。记者游览景区看到,鹿鸣山上,漫山芝樱萦绕身侧,仿佛畅游在粉色云海;青囊湖边微风徐徐,山湖相映浑然天成,游客在沙滩上感受惬意的春日时光。据了解,景区接下来还将举办华佗百草园花朝节、音乐节等活动,丰富游客游览体验,助力文化旅游强市品牌建设,加快促进亳州旅游市场回暖。

诗与远方珠联璧合

涡河悠悠,古风巍巍。诗与远方无止境,如河水奔流,亳州文旅发展正澎湃着文化自信的潮声。这座空气中带着酒香的城市,正展现出“村民居住在画卷中,游人徜徉在景区里,沉醉在民俗里”的新画卷。近年来,亳州市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围绕“天下道源、圣贤故里、世界药都、养生亳州”,连续七年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逐步形成“文化兴、旅游旺、百姓乐”的发展新局面。此外,亳州市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文旅配套设施,构建全域、全季、全业态的旅游新格局,让更多游客走进亳州、畅游亳州、感悟亳州,让诗与远方更加醉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