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科技部公布了2022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记者注意到,其中,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老师创作的三部科普图书成功入选。这些图书都“讲了”什么?为何能入选?又有怎样的创作构思?一起来看看。
用生活常识、历史文学“讲”量子
近年来,量子科技一直很“热门”,不少人都对其耳熟能详,但又常觉得“雾里看花”。
实际上,“量子”的确是物理学中较为高深的一个概念,需要较高的科学素养才能理解。到底什么是量子?量子信息又是什么?如何辨别量子信息领域的科学和谣言?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要弄清这些问题,着实是一门不简单的“功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大副研究员袁岚峰老师创作了《量子信息简话:给所有人的新科技革命读本》,并入选了此次科技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
总体来看,这本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诠释了量子相关内容,使公众能较好地理解深奥的前沿科技。“书本内容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出发。”袁岚峰介绍,书里先通俗介绍了量子是什么等问题,然后讲述量子力学的“三大奥义”,再介绍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同时,针对公众对量子信息的常见误解或者质疑,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帮助公众跳出“伪科学”和一些商业宣传陷阱等等。
这一系列内容呈现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实现了较高的趣味性,因此读起来感觉“轻装上阵”。在涉及具体的“知识点”时,大量运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典故、历史、文学,甚至包含许多情感丰富的感悟乃至调侃。例如,在描述量子是什么时,运用猫和人的数量统计情形来侧面表现。
“大众喜爱的科普图书,应在授读者以‘鱼’的同时还能授之以‘渔’。”袁岚峰认为,在帮助读者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科普作品还需引导大家正确运用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等,因此,书里还介绍了许多科普工作的经验与心得等。
更多专家学者开始参与科普创作
此外,在此次评选中,中国科大张燕翔老师的《坐着时间去飞行:互动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之旅》和孙立广老师的《趣南极》也成功入选。
其中,《坐着时间去飞行:互动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之旅》打破了传统视频播放的局限,基于自主研发的交互式非线性视频播放器,为延迟摄影和高速摄影所记录的科学素材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模式,使得读者可以互动播放及体验科学过程的细微变化,实现互动式观察体验,让科普更加“沉浸式”。
《趣南极》则带领读者深入神秘南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威严,与一群可爱的动物“做邻居”,在长城站观日出,经历可怕的冰尘暴,去乔治王岛看马拉松比赛,和外国友人一同庆祝“国际春节”,观看南极“春晚”等等。整本书情节引人入胜,既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也有动人心魄的紧张时刻。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沉敬畏,对生命真谛、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呼吁青少年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引领青少年走进地球科学的“殿堂”。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由科技部主办。此次评选,科技部面向各地方、部门征集相关图书作品434册(套),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评选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100册(套)。
记者发现,在今年公布的获奖名单中,一大突出亮点就是许多科普精品创作都由专家学者乃至院士参与。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同等重要。”袁岚峰表示,除了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合肥的雄厚科研实力以及中国科大拥有的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等,都给自己的科普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做好科普工作,将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助力科学事业的发展。”
合报科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